蜜蜂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行攻略

文章内容

桂林虞山公园千年观音_桂林虞山公园讲解

ysladmin 2024-07-28
桂林虞山公园千年观音_桂林虞山公园讲解       作为桂林虞山公园千年观音话题的专家,我对这个问题集合感到非常兴奋。我会按顺序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以便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1.桂林七星
桂林虞山公园千年观音_桂林虞山公园讲解

       作为桂林虞山公园千年观音话题的专家,我对这个问题集合感到非常兴奋。我会按顺序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以便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1.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

2.桂林有关的,作业,帮帮忙

3.虞山镇的主要景点

桂林虞山公园千年观音_桂林虞山公园讲解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

       七星公园 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 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省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三将军墓 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1944年11月,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 的桂林防卫战中,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防山军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壮烈牺牲。1946年, 国民党建“三将军墓”以示纪念, 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题字。1982年重修, 墓地呈葫芦形, 宽16米, 长20米, 占地320平方米。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桂林有关的,作业,帮帮忙

       1.桂林七星公园。位于漓江东岸,占地120多公顷,是桂林市面积最大、景致最集中的综合性公园。在解放桥向东望去,可见由普陀山四峰与月牙山三峰组成的七座山峰,其排列布局宛若北斗七星,总称七星山,公园因此而得名。园内山峰秀丽、流水清澈、石林奇峻、洞穴幽深、风韵独特,荟集了山、水、洞、石、庭院、动植物、文物等精华,其主要景观有花桥、普陀山、七星岩、驼峰、月牙山、龙隐洞、桂海碑林、“华夏之光”广场等,是旅游者的必游之地。

         花桥 是桂林最古老的桥,始建于宋代嘉熙年间。它位于公园正门,横跨在小东江和灵剑溪汇流处之上,全长135米。桥面有风雨长廊,桥亭覆绿色琉璃瓦,桥身为磐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每年春夏,花开烂漫,繁花似锦,桥两岸遍植桃花、翠竹,小桥掩隐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中,花桥因此而得名。现桥是1965年依原式重修的四孔桥,青石所砌。桥下,四个半圆的桥孔与其在水中的倒影形成四个玉盘,状如满月,正如“四轮明月伴芙蓉,半入澄江半化虹”诗句中所颂的 “花桥虹影”之美景。

       普陀山 是七星公园的主体。由七星山西北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海拔265米,因山上供奉观音菩萨,俗称之为普陀。普陀山景观丰富,岩洞、亭阁很多。其中七星岩最为著名,亭阁则以栖霞亭、碧虚亭一组构筑尤为别致。山的西麓有元风洞,盛夏酷暑,此处却凉风习习,从这里沿桂花林荫道北行不远是普陀门,入门上山。山上有普陀石林、普陀楼、观音洞、玄武阁等多处景观。直至天矶峰上的摘星亭,登亭极目四望,便可观赏到宋代大诗人刘克庄所写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壮丽景色。

         普陀山文物古迹甚多,仅石刻就有200多件,最珍贵的有唐代颜真卿的“逍遥楼”、宋代范成大的《碧虚鸣》、明代的“龟蛇合一”浮雕。

         七星岩 又名栖霞洞、碧虚岩,位于普陀山西侧山腰。在漫长的岁月里,雨水不断渗入,溶解石灰石,并在洞内结晶,于是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石幔、石花等,并有许多瑰丽奇绝、妙趣横生的景致,被誉为“神仙洞府”。七星岩雄伟深邃,景致壮观,洞分三层,整个游程814米。现供游览的是中层,分为6个洞天,最宽处43米,最高处27米,洞温常年保持在20℃左右。从隋、唐时代起,七星岩就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留下了许多诗文和题刻,明代画家张文熙称之为“第一洞天”,并刻于石壁上,成为游人入洞观赏到的第一个景观。

         月牙山 位于普陀山南面,由七星山南面七座山峰组成,因山腰有一月牙岩石,远眺如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山有月牙楼,此地的素食有百年历史,尼姑面最为著名。沿山麓小道西南而行,可上到伴月亭,由此观看花桥倒映于清澈的小东江中,极富诗意。再向前不远即可达月牙岩和襟江阁。顺山势南下便进入龙隐洞。洞顶上有条天然蜿蜒的龙形石槽,洞口书有“破壁而飞”四个大字,传说此处为矫龙腾空而去所留下的“神龙遗迹”,古人由此而留下“飞腾不知几千载,至今点点龙鳞开”的诗句。

       桂海碑林 龙隐洞以及附近龙隐岩内碑刻如对,以至于“壁元完石”,故称桂海碑林。碑林共有石刻220多件,内容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形式多样,有诗、文、歌、赋、对联、图象等,书体有楷、草、隶、篆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欣赏价值。

         骆驼山(驼峰山) 位于普陀山后,其状酷似一只蹲在地上的骆驼。又因其像一只古代的酒壶,又称它作壶山。明代末年有江南名士隐居于此,遍种桃花。每年春天,桃花繁盛,花开如红霞一片,仿佛给骆驼山披上赤霞,景色极其优美,古人称之为“驼峰赤霞”的景观,是桂林十大景之一。1998年7月,克林顿在山旁的盆景艺苑内与中国民间人士举行环保座谈会后,在骆驼山前的草坪上,发表了环保演说,并一边手摇一把桂林的折扇一边说,并诙谐地称之为“节能空调”。

         “华夏之光”广场 位于普陀山与月牙山之间,总面积13520平方米。它有两件大型艺术品:一是华夏之光石雕壁画,全长106米,高5米,由100多个石雕组合而成,集我国古代四明、科学技术等先进成果为一图,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精华;二是世纪宝鼎,其高4.6米,四足举鼎,立于圆形的花岗岩台座内,象征着国泰民安。大鼎重达24吨,是用整块曲石雕刻而成。这两件艺术品构成七星公园的新景观。

虞山镇的主要景点

       桂林名胜古迹

       甑皮岩洞穴遗址

       甑皮岩洞穴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南独山西南麓,距市中心约9公里。洞口向西南,高于地面约5米,洞口高8米,宽13米,洞穴分主洞、矮洞和水洞三部分,总面积约400平方米。1966年试挖,13年对遗址主洞进行正式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甚为丰富,经测定距今7500~9000年,为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典型洞穴遗址。在洞穴中出土人骨30余具,其中较完整的有14具,葬式多为罕见的曲肢蹲葬和二次葬。二次葬中有一例"妇婴合葬"。年龄一般在40~50岁之间,其中一具超过60岁。遗址中出土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具。石器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骨器有骨镞、骨?、骨鱼叉等,蚌器有蚌铲、蚌刀、蚌勺等,陶器有夹砂粗陶、泥质陶,器形有盆、钵、罐、碗等。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有陆栖和水生动物40余种,被命名为"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其中哺乳动物有灵长目、偶蹄目、食肉目、啮齿目和长鼻目等5目12科25种。有水牛、猕猴、竹鼠、梅花鹿、苏门羚、椰子猫、板齿鼠和亚洲象等。在动物群鹿科中,发现新种属,定名为"秀丽漓江鹿"。遗址中出土的古植物是目前国内发现种属最多的古植物群落,以其用途归纳为食用、油料、药用、饲料四大类。甑皮岩洞穴遗址的发现,对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例证。18年在洞口建馆陈列展出。?

       秦城遗址

       秦城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地区兴安县境内,北距桂林约40余公里,是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屯兵遗址。秦城遗址分"大营"和"小营"。大营北起马家渡,南至灵渠口,东濒灵渠,西临溶江,纵约6公里,横约2公里,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间尚存马家渡、七里圩、太和堡等城垣遗址。七里圩南有一处称为"王城"的长方形土城,被视为秦兵营地指挥部,东西横距300米,南北纵距200米,城墙高2~4米,厚约6米。内城之外有外城,外城埂高、厚均约1米,尚有马厩。整个遗址,地势平坦,两边高山绵亘,四面江流环绕,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宿营屯兵的最佳选择。?

       灵渠

       灵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东北兴安县境内。开凿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初名秦凿渠,亦称零渠、?渠,又叫兴安运河。秦始皇进军岭南,因给养不继,命凿渠以通粮运。以此将长江水系的湘江同珠江水系的漓江沟通起来,不仅有航运之便,且有灌溉之利。灵渠由大小天平、铧嘴、泄水天平、南北渠、陡门、秦堤等主要工程组成。大小天平呈"人"字形,是建于湘江上的拦河滚水坝。大天平长344米,小天平长130米。坝高2~2.4米,宽17~23米。汛期洪水可从坝面流入湘江故道,平时可使渠水保持1.5米左右深度。因其可平衡水位,故称天平。铧嘴筑在大小天平之前的分水塘中,形如犁铧,使湘水"三七分派",即七分水经北渠入湘江,三分水经南渠入漓江。南北渠是沟通湘漓二江的通道,全长36.4公里,其中北渠长3.2公里,南渠长33.15公里,均宽10余米。泄水天平建于渠道上,北渠一处,南渠二处,用于二次泄洪。南北渠共建36处陡门(亦称闸门),通过启闭以调节水位,保证船只正常通航。全渠共设斗门36处。灵渠所经之处,大部分是岩溶地区,蜿蜒曲折,风光优美。灵渠设计灵巧,工艺精湛,与都江堰、郑国渠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芦笛岩、大岩壁书

       芦笛岩、大岩壁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西北光明山芦笛岩、大岩内。现存壁书总计170件,其中芦笛岩77件,计南朝1件、唐代5件、宋代10件、元代1件、明代4件、民国4件,年代无考者52件。最早1件署"永明"年号,是南朝齐武帝时(483~493)的留题。其他壁书有题名、题诗、题记、题榜等,全属纪游性质。唐元和十二年(817)题名为怀信、无等、元业、惟则、惟亮等高僧,记述其游踪。另一则周禧、郭宝、孟祥等人题记,记述了营建靖江王府和王陵,派人四处山取石的经过。此外"一洞"、"二洞"、"三洞"、"洞腹"、"笋"、"龙池"、"塔"等题字,说明了对芦笛岩考察及对钟乳石形态的理解。大岩现存壁书93件,计宋代1件、明代69件、清代7件、民国1件,年代无考者15件。年代最早是宋代元丰七年(1084)的题字。明代题记最多,内容多为反映民间疾苦和避难的纪实,其中9则反映桂林地区的天灾人祸和人民生活困苦,如"人民有难"、"田禾全不收"、"拖欠钱粮到此"等。另有15则壁书反映了当时桂林地区农民起义和明王朝镇压起义史实,如明景泰六年(1455)、七年(1456)、八年(1457)义宁等地响应侯大苟起义时,攻城夺池、杀死官吏、抢劫银库、没收官印等情况。壁书大多出自平民百姓之手,真实记录了当时历史片段,对研究广西历史弥足珍贵。?

       木龙石塔

       木龙石塔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叠彩山东麓的木龙渡畔岩石上。唐代喇嘛式圆形石塔。由塔座、塔身、塔刹、刹顶组成,通高4.34米。塔基须弥座由3层鼓形圆石叠成,鼓径1.4米,鼓壁有蝉翼纹和仰覆莲花纹浅浮雕。塔身形同宝瓶,四面有拱形浅龛,东西龛内刻佛像,南北龛内刻菩萨,均结跏坐于莲花形须弥座上。塔刹为12重相轮,上覆六角伞盖,盖上冠以葫芦形宝珠刹顶。六角伞形盖均有穿孔,原为悬挂铜铁风铃之用。石塔古朴雅致,与山景、江景相映成趣。?

       舍利塔

       舍利塔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民主路万寿巷寺遗址内。原塔建于唐显庆二年(657),现存舍利塔为明洪武十八年(1385)重建的喇嘛式砖塔。12年整修时,于内壁发现墨书《金刚经》全文。南面门上塑有"舍利宝塔"门额,其余三门门额以汉文、梵文塑"南无阿弥陀佛"佛号。门额两旁分刻八大金刚名号,东为赤声、火神,南为净水、持炎,西为紫贤、随求,北为除灾、辟毒。现塔由塔座、塔身、顶盖组成,通高13.22米。塔基底座为正方形,各边长7米,四面有门互通。塔身为宝瓶式,立于八角形须弥座上,每面有一佛龛,南面有一入口,内置有明、清时期盛舍利的陶罐10余件。塔刹似伞盖,相轮5重,上置铜质宝珠刹顶,铸60字铭文,款为"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七日题"。?

       西山摩崖造像

       西山摩崖造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西山公园内,主要分布在西峰、千山、龙头峰、立鱼峰、观音峰等处。现存佛像98龛,242尊,另有浮雕石塔1龛1座,灯龛29处,造像记、灯龛记7方。造像多为1龛3尊,也有1龛5尊、7尊、11尊者。造像最大者高1.65米,最小者仅0.05米。主要镌刻毗卢舍那和观世音菩萨像。现保存完好,确有纪年的为唐调露元年(679)镌于观音峰的李实造像,整龛利用天然山石高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中为毗卢舍那佛,佛坐高1.2米,面像丰满,鼻梁略高,两耳垂肩,衣纹纤细,清晰可见肌肤,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身后有莲瓣形背光。两侧胁侍菩萨,头戴花冠,颈垂环佩,面长颐方,肩宽腰细,全身大部袒露,双手合十,趺坐莲花,侧身向佛。?

       相思埭

       相思埭位于桂林市临桂县境内,又名桂柳运河、南陡河、临桂运河,开凿于唐长寿元年(692)。主要工程有分水塘、滚水坝、东西渠、陡门等,全长约15公里。运河水源于临桂县泮塘村狮子岩,经分水塘分水,东经相思江汇入漓江,西经永福洛清河以达柳江。东渠全为人工开凿,西渠则以原有沟渠加以疏浚。为调节水位,减少落差,便于通航,设泥湖陡、磨盘陡等22处陡门。为便于行人往来,在渠上建良丰桥、庙门桥等10余座桥。现存陡门、石桥及碑刻文物20余处。运河所经地段为岩溶峰林地带,峰环水绕,风光明媚,一派田园风光。?

       普陀山石刻

       普陀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七星公园内普陀山,主要分布在元风洞、普陀岩、玄武阁、七星岩、弹子岩、省春岩、留春岩、冷水岩(曾公岩)、栖霞寺旧址等处。共有石刻251件。现存最早石刻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大历五年(770)书刻的"逍遥楼"榜书。石刻主要内容为有关历史、园林、民族、科技、宗教、纪游诗文传说等。有关史籍的石刻有明包裕《重修广西省城碑记》,有关山水园林的有宋刘谊《曾公岩记》、梁安世《弹子岩题记》,有关科技的有梁安世《乳床赋》,记录了钟乳石的成因。宋李滋"安分身无辱,知几心自闲"的楹联,是国内现存较早的楹联实物。宋燕肃的悬针篆书题名,俞献可等人的篆书题名,柯梦得的隶书《方公祠堂迎送神曲》,清黄国材的榜书"玉笋参天"等均是书法佳作。有关宗教石刻多集中在玄武阁和栖霞寺旧址。明代殷正茂的《怀远纪事碑》、杨芳的《思明府纪事碑》、刘继文的《东兰纪事碑》等,均为研究明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起义的重要文物。?

       铁封山石刻

       铁封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东镇路北侧的铁封山上。现存摩崖石刻6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2件、民国1件,年代无考者2件。石刻多为记事,并有图像、题榜等。最早为唐大历十二年(777)的《平蛮颂》,其颂由古文家韩云卿撰文,精于八分隶的韩秀实书写,大书法家李阳冰篆额,有"三绝碑"之誉。《平蛮颂》记载了唐大历年间桂州刺史李昌郉持节招讨"西原蛮"首领潘长安的史实。孔延之撰《痤宜贼首级记》,记载了杜杞镇压宜州区希范、蒙赶等聚众反抗地方的经过。余靖的《大宋平蛮碑》,记载了狄青统兵20万,镇压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原委和斩首2000余级的经过。这些石刻对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历史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虞山石刻

       虞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桂林市虞山公园内的虞山及韶音洞内。现存摩崖石刻65件。相传舜帝南巡曾游此山,东晋时在山南麓建虞帝庙。其摩崖石刻多为歌颂舜帝、赞美风景、修建亭阁、保护文物等方面内容。现存最早石刻为唐建中元年(780)的《舜庙碑》,由韩云卿撰文,韩秀实隶书,李阳冰篆额,是桂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宋淳熙三年(1176)由朱熹撰文、吕胜己隶书、方士繇篆额的《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俗称"四夫子碑"。元至正年间刘杰撰《帝舜庙碑》、清沈秉成撰《重修虞帝庙记》等,均记载了有关虞帝庙的兴衰和教化作用。此外,宋代方信孺的《古相思曲》,明代周进隆、曹学?、谢少南,以及清代郝浴、查礼、张联桂、谢启昆、李秉绶的诗文绘画,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

       独秀峰石刻

       独秀峰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靖江王府内独秀峰东南麓读书岩周围。现存石刻136件。最早的是唐建中元年(780)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记载了李昌郉在读书岩前修建宣尼庙和学府的经过。宋代王正功《大比宴享即席劝驾诗》,首次道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元代李震孙《广西道平蛮记》,是研究广西人民抗元斗争的重要资料。明代靖江王及宗室、僚属之间酬唱碑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藩王的历史生活。此外,黄国材的"南天一柱",张祥河的"紫袍金带",慈禧的"寿"字等均为桂林著名的石刻榜书。?

       隐山石刻

       隐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西山公园内隐山朝阳洞、北牖洞。现存石刻85件。年代最早为唐宝历元年(825)吴武陵刊刻的《李渤等隐山题记》,记载桂州刺史李渤开发隐山经过和岩穴探奇的情景。山中石刻内容多属纪游诗文和描绘隐山六洞的作品。如宋吕愿忠的《六洞》诗,李曾伯的《游隐山》,明周于德的《六洞》诗,均是写隐山六洞的诗作。李渤隐山六洞洞名榜书,理学家张??"招隐"榜书均有史学和书法价值。清两广总督阮元65岁生日为避僚属祝寿,独游隐山,刻有《隐山铭》。此外还有清乾隆间摹刻唐吴道子"观音童子像",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南溪山石刻

       南溪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南溪公园内南溪山。山北的白龙洞、元岩、泗洲岩和山南的刘仙岩、穿云岩,现存石刻145件。内容包括记事、题诗、题榜、题名,还有铭文、歌诀、楹联、图画等。最早的石刻为唐宝历二年(826)李渤、李涉兄弟的《南溪诗并序》、《玄岩铭并序》,记录了李渤开发建设南溪山的经过。宋代关杞《游白龙洞记》、朱?颜与胡长卿《游白龙洞唱和诗》、黄应武《玄岩词》、谢启昆《登刘仙岩泠然阁和元人韵》等均为描写南溪山白龙洞、元岩的应景诗。刘仙岩石刻均与郡人刘仲远修道成仙、寿118岁有关。此外明李开芳题"蜕岩"榜书,清代范承勋《大空亭铭》、张遴《刘仙岩形胜全图》,均记载道教在桂林发展的历史。宋代吕谓刻《养气汤方》是桂林唯一的石刻药方,此药方经验证鉴定,确有延年益寿作用。?

       叠彩山石刻及造像

       叠彩山石刻及造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石刻分布在桂林市叠彩公园的于越山、四望山、明月峰、仙鹤峰,以及木龙洞、临江上岩、临江下岩、瞻鹤洞等处,尤以风洞最为集中。造像主要分布在风洞两壁。现存摩崖石刻201件,其内容分别为记事、题诗、题名、题字、绘画等,现存最早的是唐会昌四年(844)元晦撰《叠彩山记》、《四望山记》和"叠彩山"、"四望山"篆书题榜。在石刻中,纪游诗占比重最大,有宋代朱?颜,明代周进隆、杨芳、刘台、傅伦,清代袁枚、张宝、女诗人严永华等声情并茂的诗篇。榜书有郭司经的"寿"、罗炳勋的"清风徐来"、刘心源的"来风",各具特色。另外,清广西巡抚谢启昆主持重修《广西通志》,暇日偕总纂胡虔、诗人朱依真同游叠彩山题名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来桂讲学题记碑,以及宣统三年(1911)由刘绍香、房?珊、吴仲复等人发起组织的"崇华医学会"的《崇华医学会碑记》等,极具史学价值。叠彩山摩崖造像,现存24龛98尊。据记载,唐代刻有佛像,唐武宗毁佛,佛像受到破坏,现存多属宋代作品,造型风格较为朴拙,面型削瘦,神志哀戚,衣饰厚重,莲座低矮,莲瓣肥厚,背光从唐代的莲瓣状演化为椭圆形。有明确记载最早的为宋治平元年(1064)邓山孚和志华造像。?

       伏波山摩崖造像及石刻

       伏波山摩崖造像及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伏波公园内。现存摩崖造像45龛219尊,多为唐大中年间(847~859)复兴佛法后作品。有明确记载年代者为唐大中六年(852)宋伯康观音造像。观音头戴繁密的花冠和宝珠,胸前佩带悬铃,遍身挂缨珞,左手略举,掌心托珠,右臂下垂,手持净瓶。最具代表性的是卢舍那佛造像。造像为1龛7尊,即1佛、2弟子、2菩萨、2供养人。佛像高0.6米,面像浑圆,神态庄严,左手轻轻按膝,右手抬起作说法状,结跏趺坐仰覆莲台上,身后有火焰状背光。左右弟子迦叶、阿难,侧身合掌向佛。二胁侍菩萨戴冠佩环,一手下垂,一手抚胸。二供养人,身着俗服,双手合十。造像生动、自然,接近现实。伏波山石刻112件,其内容多为赏景题名、题记、题诗、题榜、填词、营缮记事之作,兼有绘画艺术作品。石刻主要集中在还珠洞中,少数在听涛阁一带。现存最早的为唐咸通四年(863)赵格、刘虚白题名。较著名的石刻有李师中的《蒙亭记》、黄邦彦的《重修蒙亭记》、米芾与潘景纯题名,以及方信孺刻《米芾自画像》。另有大量的应景抒情诗,如章岘、崔静还珠洞唱和诗,任续、吕愿忠还珠洞唱和诗,朱?颜还珠洞诗,梁安世试剑石词,包裕等试剑石联句等。还有宋钟传的"桂州静江军"、杜易的"正夏堂"、清林绍年的"心迹双清"等榜书。?

       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

       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七星公园龙隐洞与龙隐岩中。现存摩崖石刻205件,计唐代1件、宋代104件、元代1件、明代40件、清代24件、民国3件、年代无考者32件。这里摩崖石刻集中,有"壁无完石"之谓,又称"桂海碑林"。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现存石刻最早的是唐代乾宁元年(894)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有关政治历史的石刻有宋代蔡京书刻的《元?党籍》,狄青等平侬智高班师桂林所刻的平蛮三将题名,明代庄国桢的《右江北三平寇记》、汪道昆的《平蛮碑》、杨芳的《皮林纪事碑》等。尤以《元?党籍》著称。此碑反映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两党斗争史实,是目前全国反映此仅存完好的碑刻。有关军事的石刻有宋陈弥寿的《犒赏库记》,有关发展农业经济的石刻有李师中的《劝农事》。尤其是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该碑以岭南的瘴气比喻官场的五毒:租赋之瘴、刑狱之瘴、饮食之瘴、货财之瘴、帷薄之瘴,是一篇抨击时弊的檄文。此外李师中、米芾、程节、章岘、方信孺、谢启昆的题诗,曾布、刘心源、康有为的题记,李世美、傅恩荣的题榜,以及清初阳刻线描《观音像》等,都是石刻中的精品佳作。?

       象鼻山石刻

       象鼻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桂林象山公园象鼻山水月洞内外。现存石刻64件。最早为唐代元结题"水月洞"3字。石刻内容有诗词、铭文、传记、胜迹、纪游、营缮纪事等。著名的有宋张孝祥《朝阳亭记并序》和范成大《复水月洞铭》,分别刻在水月洞的南北两壁,对水月洞命名为"朝阳"、"水月"展开了未见面的文字之争。最后以"水月洞"更恰当,作为争论的终结。两件石刻,文辞书法俱佳。杜思恭的《陆游诗札》是国内不可多得的石刻手迹。宋代张维、张自明、曾宏正等人的诗词均属佳作。清舒书的《象山记》写出了象山怪异奇特的特征。清倪文蔚的《皇清中兴圣德颂》是记载镇压太平天国的难得史料。张釜、范藻等5人水月洞题名,陈畴水月洞题记,卓樗、赵繇夫等21人水月洞题名,均为书法上乘之作。?

       花桥

       花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七星公园内灵剑溪与小东江汇流处。创建于宋代嘉熙年间,名"嘉熙桥",初为亭式5孔石桥,元末被洪水冲塌,为避洪水,升高桥基,建为3孔亭式石桥。后又被洪水冲垮,明景泰七年(1456)桂林知府何永全重建石基木面桥。每值春深,山花怒放,木桥映衬在花团锦簇之中,更名"花桥"。嘉靖十八年(1539)大水,木桥倾圮,靖江安肃王妃徐氏,发"内帑",倡修石桥,东段为4孔水桥,西段增修7孔旱桥。旱桥桥孔由东向西渐次缩小,汛期可增大泄洪容量。历经100余年风雨,西面复倾。康熙二十年(1681)巡抚龙嘉德选石购材、择其坚者以为基,浚深以缓 涫?筑堤以当其冲,重修此桥。因东崖有小山如柱础,更名"天柱桥"。此后多有修葺。1965年经城建局拆除复原重建,面貌焕然。现全桥长134.66米,其中水桥59米,旱桥73.66米。水桥宽6.9米,旱桥宽5.3米,桥上长亭覆以硫璃碧瓦。由月牙山伴月亭览眺,桥拱倒影,如明月浮水,极为雅致。?

       靖江府城池图

       靖江府城池图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城北鹦鹉山南山腰。为抵御蒙古军队南侵,广西制置使兼知静江府李曾伯,主修桂林宋代新城,此后由广西经略使朱郋孙、赵汝霖、胡颖继修,于宋咸淳八年(1272)竣工。修竣后刻《靖江府城池图》于鹦鹉山。图高3.2米,宽3米,分城图和图记两部分。城图以混合比例尺方法对原城池作了简略描绘,重点突出新建部分,并用30多种制图符号标示山川、城池、关隘、房屋、道路,以及军营官署分布状况。图记,记于城池图上方,详细记载了4位主持人所修筑的起始地段,高广尺寸,以及工时费用等,对桂林城建、军事防务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靖江王府及王陵

       靖江王府及王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王陵位于桂林东北尧山山麓。明洪武五年(1372)建府邸,洪武二十六年(1393)筑城墙。王城南北纵距557.5米,东西横距336米,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并辟有端礼、广智、体仁、遵义4门。城门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在主轴线上建有承运门、承运殿、后宫、御园,围绕主体建筑,还建有楼堂厅馆,亭阁轩室,构成一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堂有宝善、尊乐、日新,亭有清越、喜阳、望江、拱秀,台有凌虚,馆有中和,室有延生,轩有可心,所有修玄。御园中的月牙池可以泛舟。独秀峰矗立城中,峰顶建有玄武阁、观音堂、三官庙、三神祠等,尚有乐山、探奇、瞻云3处,可备凭眺。清顺治七年(1650),明降将孔有德领兵攻克桂林后,封定南王,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顺治九年(1652)农民起义军李定国攻占桂林,孔有德兵败,举火自焚,历时280余年的靖江王府,付之一炬,现仅存城墙、城门及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雕栏玉砌和云阶玉陛。靖江王府中曾居住过藩王14任,其中第一任朱守谦,因"好比群小"、"*虐于市",被召还京师戒谕,死于南京,葬南京钟山之阴;第十三任朱亨嘉兵败被擒,押送福州幽死;第十四任朱亨?,在孔有德攻克桂林后,弃城而走,不知所终。其余朱赞仪、朱佐敬、朱相承、朱规裕、朱约麒、朱经扶、朱邦?、朱任昌、朱履焘、朱任晟等均在尧山建有陵墓,称"靖江王十一陵"。陵墓大小不等,布局均呈长方型,墓园有内墙。中轴线上依次有陵门、中门、享殿及地宫。神道对列华表、石人、石兽,多为11对,或有神道碑。墓园大的有21万平方米,小的仅占地4600平方米。除悼僖王墓坐东朝西外,其余均依山构筑,朝向各异。其中第三任靖江王朱佐敬及其妃合葬墓于年按明制复建陵门、中门、玉带桥、享殿和左右厢房。复建后的庄简王陵,红墙碧瓦,肃穆庄严,再现昔日王陵风貌,被辟为靖江王陵博物馆,陈列展出墓群出土文物。?

       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

       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翊武路南段东侧。纪念碑为青石砌筑的塔式方锥柱形,底座为3级,高0.8米,碑身呈四方形锥柱体,高3.55米,碑顶为四角金字塔形,通高5米。碑正面阴刻孙中山楷书"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12字,其余3面按顺时针方向阴刻胡汉民所撰蒋翊武革命事略。蒋翊武追随孙中山革命,武昌起义时任总司令兼武昌防御使,后随孙中山参与讨伐袁世凯斗争。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由湘入桂,至全州黄沙河被巡防营统领秦步衢部所捕。同年9月1日解押至桂林,9日袁世凯电令处死,时年28岁。1921年孙中山来桂督师北伐,亲临就义处悼念,并立碑纪念。?

       李宗仁故居及官邸

       李宗仁故居及官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两江镇郌头村天马山北,占地506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9平方米。按照扩建顺序,先后建有安乐第、将军第、学馆和客厅等。故居有7个院落,13个天井,113个房间。尚有庭院、花园、果园、粮油仓、作坊、厨房、猪圈、牛栏、鱼塘、水井。各院落楼轩、廊庑、庭院相接并以月门贯通。安乐第为第一期工程,建于清末,为3开间,分上下宅。将军第为第二期扩建工程,约在20年代初,前后2进4开间。20年代后期进行第三期工程,修建了5开间学馆、3进5开间的客厅。整个大院建有高大围墙,对角设两处炮台,前院辟出花园,种有古杨、桂花、山茶、苏铁,并建有"推龙"门楼,后院水井作了细微调节。故居规模宏大,风格朴实,既有庄园气派,又有桂北民居特色。官邸位于桂林市文明路16号。坐落在杉湖之畔,为中西结合建筑。兴工于1942年,完工于1948年,历时6年。占地4321平方米,由主楼、副官楼、附楼、警卫室、花园等组成。主楼坐西向东,两层,建筑面积818平方米,内设会议厅、会客室、书房等。其拱形大门、半圆阳台、室内壁炉、浴盆是西洋风格,而歇山顶、屏风、大红窗户则是中国传统风格。完工之时,恰逢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成功。一年后,李宗仁代理总统。1948年4月至1949年11月,李宗仁在此接收了李任仁等人的《和平建议书》,接见广西大学的请愿学生,与白崇禧、黄旭初等8人密商拟就了《李代总统同居正、阎锡山、李文范三委员谈话记录》。1965年李宗仁归国后,曾旧地重游。?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96号(原桂北路138号)。坐东朝西,3开间2进,长方形2层中式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原为黄旷达的"万祥醋"店房。1938年11月下旬李克农率工作人员到桂林,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租下这幢房子作办公用地。办事处楼下为警卫室、值班室、办公室、救亡室,楼上为秘书室、会议室、机要室、电台室及领导同志的住房。同年12月3日,周恩来、抵桂,中央南方局暂设于此,1939年1月南方局正式在重庆建立后,在此设立南方局办事处。办事处机构设有机要室、秘书室、交际科、交通运输科、总务科、财务科、救亡室、电台室等。在郊外的路莫村、八里街、金家村、泗合别墅等地设有转运站和秘密联络点。办事处在宣传抗日主张,团结爱国人士,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组织输送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线,联络海外爱国华侨募捐支援抗战,筹运抗日物资,护送领导过往人员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皖南事变后,办事处被迫撤离;1944年桂林沦陷,旧址被毁;1967年复原旧址,17年1月正式建成纪念馆;1987年增设陈列室,题写馆名。目前共展出办事处文物、照片、文献近400件(张)。?

       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员会旧址

       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员会旧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七星区穿山乡江东村122号。1947年10月至1949年10月,为桂林市城市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旧址是一幢1进3开间木结构瓦房,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建筑面积176平方米。正中为堂屋,后有香火堂,左右有厢房。堂屋东边第一间房为工委书记陈光卧室兼办公室,第二间和西边第一间为工作人员住房和地下印刷室。桂林市城市工委以煮盐和磨豆腐作掩护,领导桂林人民和桂北革命武装与国民党进行斗争。1948年夏在此举办过干部轮训班,1949年1月在此召开桂林、柳州、南宁、梧州4市和广西大学、桂林师范学院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全省城市工作会议,讨论国内外形势,确定对敌斗争的方针,研究和部署迎接中国接管桂林的各项任务。?

       漓江

       漓江源自兴安、两县交界的越城岭主峰猫儿山。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合称溶江。在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长164公里,称漓江。漓江河床主要由砾石和砂石

       虞山国家森林公园 虞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城北虞山之麓,建园七十年 。依山傍城,秀木拥翠;亭、榭、桥、廊,各得其所;池、泉、石、径,曲尽其妙。山野风光,匠心建筑。是江南独具城市山林优势之综合性公园。正门临北门大街,为旧时半巢居及陈家山门处。民国20年(1931年)建园,初名常熟公园。其时城西隅尚有逍遥游公园,原为明嘉靖年间大学士严讷读书处,曾一度改名为虞山公园,后渐衰落而不存。常熟公园俗称为新公园以示区别。

       公园内景点众多,卷云石位于栗里茶室前。此石高3米,最宽处约1.5米,其状舒展如云,形态奇特,正中镌刻邑人、燕谷老人张鸿题书“卷云”两大字,旁镌“刳神胎,出灵氛,一舒一卷为天下云,丙子六月燕谷老人题”。卷云石灵秀轻盈、临风欲飞。此石系从辛峰巷燕园移来,原为明代钱谦益宅后花园中遗物。清雍正时析县,琴川河以东划入昭文县境,钱宅部分被改建为昭文县衙及城隍庙等。

       九曲桥、湖心亭为建园时所筑,桥作九曲,亭在湖心。这一带池水为旧时“观音潭”遗迹。亭上曾悬南社诗人朱剑芒书“在水中央”匾额一方,十年浩劫时,朱因此增一大罪状,匾亦毁去。池中多年投放了2000多尾观赏鱼。绕池四周,遍植了枫树、桃树。泛舟湖中,颇多佳趣。

       双茆亭在湖心亭南,隔水相对。建园时拟在此处筑一船厅,未果,改作紫藤棚架,两端之亭合称为“双茆亭”。此双亭呈六角形,竹结构,顶部覆以茅草,饶有野趣。

       夕照榭位于湖心亭北,为半舫式小榭,亭、榭临水,相映成趣。每当落日斜照,景色优美。亭中有石台一座,厚二寸许,石质桌面呈褐色,中有深色竹叶纹,极似玛瑙,重实,非十来人不能移动,为罕见之物。

       王石谷亭13年迁建,在园中西部山腰间。亭作长方形,在松风亭上,拾级可登。邑人王石谷为清初名画家。此亭从北门大街50号原王石谷祠中迁来。亭内正壁上原嵌有《石谷先生骑牛还山图》,为王石谷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离开清宫画苑时,宫廷画家扬州禹之鼎为表惜别之情绘赠,后裔孙镌于石置王石谷祠内。此一珍贵文物,已由市文管会取下保存。

       松风亭、听松泉在园之西北角旧城墙旁,亭为六角形之半,也叫半亭。附近多松树,可听松涛,旁有泉,即名听松泉。

       忠王碑亭建国后建,位于环翠小筑东南,为太平天国时期据守常熟将领为忠王李秀成歌功颂德而立,名“报恩牌坊碑”。碑文长达四百九十多字,为太平天国时期所刻碑文字数最多、字体最佳的一种。此碑原在南门外天朝牌楼处,几经迁移。后建亭虞山公园之中,保存此碑。供人瞻仰。十年浩劫中,石碑移至市文管会保存,现藏碑刻博物馆。1986年初,该亭移至公园后山虞红亭南30米处。

       盆景园位于儿童乐园西,其内“六台三托一顶”常熟流派盆景千姿百态。1993年7月,市园林管理处投资23.8万元,增建了长廊68米,山3座,铺设卵石路98平方米,草坪280平方米,新建四方亭、六角亭,翻建围墙,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园中园。

       环翠小筑环翠小筑原在儿童乐园现址,现新建于盆景园内、原饮绿居茶室旧址。环境幽美,造型古朴雅致。在屋前有三块名石。一为“沁雪石”,宋吴兴赵皇亲家私人花园莲庄旧物。元代时,莲庄为著名书画家、诗人赵孟頫所有。 兴福寺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南齐延兴中兴年间(494-502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使)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木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润旁,故又称“破山寺”。唐咸通九年懿宗御赐“兴福禅寺”额,兴福寺成为江南名刹之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亭勒石,立碑在兴福寺内,至今仍完整无损。

       1949年前,兴福寺殿堂破旧,残圮不堪,岌岌可危。1949年后人民多次进行维修和保扩,物别是1981年11月起,兴福寺得到全面维修,并交给佛教团体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1985年重阳节时,兴福寺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大典,这次开光距明朝万历年间的开光已有384年了,是兴福寺历史上的一次盛会。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的名山大寺、佛教界知名人士和信徒上千人兴高列地参加了这次盛典。

       与兴福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禅堂等,还有崇教兴福寺塔、华严塔、观音楼、救虎阁、空心亭、四高僧墓、伴竹阁、饱绿轩等建筑。这些建筑全部修缮一新,富丽堂皇。寺内古木参天,林荫夹道,还有一棵高达十几丈的高朝桂树,树冠像顶大伞,金秋时节,桂花满枝,郁香醉人。

       兴福寺内有著名的兴福寺塔,据记载,此塔兴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后因筹建僧人去世而末能竣工。至咸淳年间(1265-1274年),才将塔原构拆去,重建九层塔。此时塔侧有崇教兴福寺,塔遂属于寺。寺已几经兴废,唯塔存至今。因塔平面为方形,故有“方塔”之称,寺一度也随塔名称“方塔寺”。塔自创建以来,历经沧桑,仅明清二代就经历地震达十八次以上,曾遭雷击、兵燹等不下数十次,除塔顶有些斜欹外,匀安然无恙,这显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塔为四方九层,砖身木檐楼阁形式,总高69.14米,底层原有木构外廊,现仅存石础与台座;塔身每边宽5.25米,原四面辟券门,清乾隆年间重修塔时置石碑,遂将北门堵封。其他各层皆四面开门,门两侧隐出直棂穿,转角置半圆角柱,柱间阁枋子、斗拱承挑出檐,再荷上面的平座,座周绕有几何纹样的栏杆,每面分三扇间立“擎檐柱”,直支檐下,层顶覆盔形,顶中套金属覆钵和相轮七重等刹件。塔外轮廊为柔和的抛物线,翼角荣绕,造型清秀。塔室底层作八边形,与二层间做有隔层,一层正中有“宫井”与底层联通,原供四面千手观音立像,现已废。井口暂作天花隔封,自二层起,室平面改为方形,每层置有木扶梯,可登顶层。 石梅园 石梅,位于江苏常熟虞山东南麓,这里林木繁茂,风景优美。相传汉朝时期有个叫黄初平的名士曾到此游览相传汉代黄初平曾游此,见山石峥嵘,将梅子的核仍在了山坡的石壁上,一夜之间就长成了一棵枝叶繁茂的梅树,梅花盛开,令人惊叹,故称“石梅”。黄为汉代兰溪人,传他15岁时放羊,途遇仙道,被引到金华山石室之中。40多年后能叱羊成石,叱石成羊,后升天成仙。他游历到常熟后,除投梅核成石梅外,还在石梅附近之小山台叱羊成石,并在巨石上与仙人饮酒,后此石称初平石,今日尚在。黄被后人尊称为“”,今日遍布东南亚各国及港、台的“庙”,就是祭拜当年曾在常熟活动过的这位黄初平的。人们相信,祭拜能祈福纳祥,避灾祛邪。

       后来,有人在石壁上刻下了七朵梅花的图案,所以此处得名“石梅”。石梅也就成了人们的游览之处。如今,石刻的梅花已不复存在,只留下锡山顾光耀的篆体“石梅”两个字刻与崖上,依旧清晰可见。据说,就在石梅不远处曾经有过一座白他、衣庵,如今也就遗留下一处旧址。年春天,人们在石梅古迹和白衣庵的旧址上建造了一座仿古典的园林“石梅园”,圆内凿石通径,楼层迭阁,长廊名轩,流泉滴水,风光独绝。

       今天关于“桂林虞山公园千年观音”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