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路线

文章内容

成都活水公园原理_成都活水公园的水处理

tamoadmin 2024-08-24
1.有没有关于低碳展馆设计的资料?2.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有哪些3.成都活水公园介绍除了夏天的炎热,最让你受不了的是什么?肯定是各种虫子和咬人的蚊子。据研究

1.有没有关于低碳展馆设计的资料?

2.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有哪些

3.成都活水公园介绍

成都活水公园原理_成都活水公园的水处理

除了夏天的炎热,最让你受不了的是什么?肯定是各种虫子和咬人的蚊子。据研究调查,每年约有50万人被蚊子叮咬后死亡,所以如果被叮咬,一定要认真对待。

这蚊子有多讨厌?开灯的时候,看不到。当你关灯睡觉的时候,你马上出来,在你耳边嗡嗡作响。当你打开灯,它又消失了。这时候,蚊香的作用就来了。而且,一旦被它们咬到,轻则红,重则巨红包,甚至住院。

但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成都有一个无蚊公园,也是第一个。穿短裤去公园玩,就不会被蚊子咬了。亲测是有效的。而且这是活水乐园,不需要门票就可以进入!

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府河边。在成为无蚊公园之前,它在当地也是非常有名的,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综合性的城市环境教育公园,总面积超过24000平方米。因为园区有水处理工程,也改善了府南河的水质。每天大约有200立方米的水从这里被“净化”然后排入河中。

如果你来这个公园,你可以看到水是如何从污水变成清水的。所以活水公园名气很大,加上没有蚊子,没有门票等等,所以来这里的人比较多。

那这只公的为什么没有蚊子?就像那些无蚊村,是不是因为地理位置或者种了一些树,蚊子就不会被招惹了?

其实这里以前是有蚊子的,而且还不少,现在没有了,主要是空气捕蚊器。据说这些机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全部收集起来,当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时,再去吸引蚊子。蚊子不知道,它们以为自己可以美餐一顿,其实并不指望回去。在灭蚊的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污染,是造福人民的好事。

在活水公园里,有50台这样的机器,全部分散在公园里。它们是绿色的,上面有数字,藏在草丛里。如果你不仔细看,你可能不会发现他们。数据显示,在短短21天内,这些机器共捕捉了近11600只蚊子,因此公园内基本没有蚊子。

走在公园里,看着眼前的绿色,听着流水声,和另一半手牵手走在一起,也是一种浪漫!而且,活水乐园还有很多值得去的地方。

比如茶馆,喝杯茶只要5块钱,而茶就像毛峰。所以在这个公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人在这里散步和喝茶。

但是也有很多小朋友喜欢来,因为这里的流水深受很多小朋友的喜爱。一个同样大小的石盘,水从一个盘流到另一个盘,你可以下去到处玩。这里的水比较浅,小孩子可以和大人一起看。

所以,这是一个没有蚊子的公园,你可以在这里玩水,喝茶,看绿植。而且不需要门票,真的是当地人的福音。你想参观这里吗?

有没有关于低碳展馆设计的资料?

所谓水文化,即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关于如何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提到水文化,不得不提到城市水文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地,更是创造文明的人类得以栖身的居所。城市建设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系,涵盖地理、气候、产业、人口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文化因素。不论城市如何发展,总得以水为先。水对城市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也是贯彻始终的,但归纳起来大致这么几种:一是不少城市自然因水而诞生,而那些非自然诞生的城市在选址上则很大程度考虑了水的作用,水在城市诞生的过程中,直接影响其风格和布局;二是人类逐水而居,为城市积淀了大量的有关水的文化,它们最后便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三是城市的水文现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环境现状。水文化在城市形成运作的过程中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1 城市创建与水文化 1.1 中国古代城市的水文化 中国古代对水的传统观念,是把水看成具有灵性、人性之物,认为水代表了天地智慧。水运时代,城市之间的联系及经济交流主要依托河流,隋唐时代修筑了广通渠、通济渠、江南运河和永济渠,最后形成隋唐大运河,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沟通全国的运河网,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漕运水平,增强了国力。 古代城市中的水体按理性文化要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神圣性:由帝皇向往神仙而来,把水作为天山瑶池,布置于御花园、皇宫中,如南朝建康玄武湖、六大都太液池、清圆明园福海。 b)智性:即文学家提倡的“智者乐水”,把水当成陶冶情操之物,有时也当成镜子或故意弄曲折,有时听水声,有时观鱼、观荷;水面可大可小,可宽可窄,可曲可直,富有诗情画意,多见于造园。 c)灵性:宗教或风水观念,如寺庙的放生池、莲花池,在陵墓规划中,水体又是极重要的灵性之物。所谓“葬者,乘生气也……,界水而止”,是以水(河道)为界。 d)宏性:借用大自然水体的壮丽景色来烘托城市或建筑物,如昆明大观楼借用“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岳阳楼依托洞庭湖,黄鹤楼依托长江等,这种宏性水文化要求建筑物突兀,气势不凡[1]。 1.2 中国现代城市的水文化 享誉世界的城市学家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他的这段名言深刻地揭示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凝固的文化形态,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城市与之相呼应[2]。 现代城市,大都是在古城镇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水文化的发展。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发挥想象能力创造的与水相关的各种设施、景观五花八门、随处可见。如人工河流、人工湖泊、山瀑布、人工喷泉、人工温泉、亲水平台等等。这些设施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越来越多,这也是人们追求人居环境更美、质量更高要求的反映。这种人工设施集实用与艺术功能于一体,为城市环境美化、园林建设起到重要作用。撇开实用功能为主题的消防、喷灌用水不谈,人们把构成城市美化的环境建设中关于水的设施统称为城市水景。传统的共识是无水不成景。自然界形成的天然水景如黄果树瀑布、洞庭湖、鄱阳湖等是上天的恩赐,永远深受人类的喜爱和向往。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对生命之水也尤为钟爱,但限于城市的条件,只能以人工的方式移植或干脆创造水的不同形态来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乐水倾向。自然水景不外乎是水的特殊存在形态,如江、河、湖、泉等。因此,按照水景不同存在的状态和制作方法来划分,现代城市水景就可分为人工河、人工瀑布、水幕**、喷泉、温泉、人工湿地等多种类别,这些融入人类智慧的高科技水处理的水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现代都市之中,为都市环境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城市的水文化就是由这些自然水景或人造水景构成,但水景本身并不具备文化特征。所谓水文化,只是人们在设置水景时借助文化思想的内涵或赋予某种文化范畴的概念而言。在自然景物的微缩移植中,生存需求便是水文化:在水景处理时,因势利导,走向因地而异,这是道家“道法自然”的文化;水景仿造天然遗产,并赋以动听而富有诗意的名字,这是文化本身的积淀;若能别具匠心,创造出某种风格、某种地域和文化特征的结构,则是艺术文化。 2 城市发展与水文化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内河航运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大运河,更是培育了一大批著名城镇。隋唐时期横贯东西的隋唐大运河,先后孕育了长安、洛阳、汴梁等一批著名的古都,元代以后横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则由于沟通了杭州、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的联系而使之更加繁荣,同时在运河沿线也先后形成了一大批与之息息相关的中小城市,如扬州、淮安、徐州、济宁、临清、通州等等。 有水使城市充满活力,缺水使城市走向衰亡。我国古代有四大名镇,即昌江河畔的江西景德镇、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佛山镇、长江与汉江汇合处的湖北汉口镇以及运河畔的河南朱仙镇。因水利条件及水文化的发展,汉口早已发展成为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之一,进入我国特大城市的行列;佛山镇发展为佛山市,成为我国颇具规模的轻工、陶瓷基地和对外贸易联系的纽带;景德镇以“瓷都”桂冠而享誉国内外;朱仙镇在北宋时地处运河转口地带水陆要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盛极一时的水陆码头。后来运河年久堵塞,水运不畅,商贸渐衰,城市也随之失去活力,成为鲜为人知的荒凉小镇[3]。更有典籍记载历史上在上海曾有一个青龙港,港边有座青龙镇,在唐宋鼎盛时期,繁华直逼当时的苏杭,有22桥、36坊,还有3亭、7塔、13寺,商贾云集,文人汇聚。北宁诗人梅圣俞作有《青龙海上观潮》诗:“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老鱼无守随上下,阁向沧洲空怨泣。……”这一切,后来都随青龙港的淤塞缺水而湮灭了,至今只留下少许遗迹供人凭吊、引人深思。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同样要得益于水文化的发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天下,正是因为有了西湖。然而西湖美景名扬中外同样是与它的水文化底蕴分不开的。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苏轼笔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的繁荣总是有着深厚的水文化底蕴的。近年来,杭州市打出“人文之都”、“爱情之都”的旗号,将西湖人文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杭州市将西湖作为文化根基进行再开发,以西湖为平台,重新恢复西湖博览会来招商引资,通过文化活动如烟花大会、茶文化节活动等打造西湖品牌。这正是一个拥有水文化、善于利用水文化的完美体现。作为同是令武汉人骄傲的东湖,除了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全国首批顶级4A级景区、国家级名景名胜区及其面积是杭州西湖的6倍这些参数以外,似乎没有让人想到更多,于是就产生了“东湖大,西湖名”这样的评价。东湖年游客接待量不及西湖的1/10,旅游收入不及西湖的1/6。武汉东湖虽然经历了50多年的开发建设,但在旅游景观、设施、交通等方面尚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加上水质恶化、湖面一度被填占、丧失等问题,更是不断困扰着东湖的发展。东湖要发展,在水文化上做文章应是其重点之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多洪涝,水少旱灾,关键还要能够正确认识水、使用水,发展水文化。2 200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保证了大约三百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66. 67多万hm2(1 000多万亩)。都江堰市也因此而建立发展起来,如今,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 由此看来,一座城市的兴衰,与水是息息相关的。拥有水,并且能够科学而合理地利用水,让水与城市完美地融合,城市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纵观历史,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水丰富的地区历来就是人口经济最繁荣的地方,著名的意大利水城就是典型之一。反之,水匮乏的地区其人口数量、经济能力均明显逊于前者。 3 近年来城市水文化的发展动态 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要得益于水文化的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向高度文明发展的快速步伐,水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水,城市的生存发展更是要依靠水。决不能让城市的快速发展建立在破坏水、破坏水文化上面,那样就如同饮鸠止渴。 近些年来城市水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景象。对一座城市而言,要大力宣传水文化,提高全民的护水、惜水意识,创造居民亲水的条件和环境,促进对水的合理开发利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水文化环境,繁荣水文化事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动,提供精良的水文化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和层次。要以城市水域为舞台开展多样的水上运动、水上旅游观光、水上游乐等各种水文化活动;对现有的起着保护水文化设施的城市防洪大堤等要加强保护和维修,同时结合城市水文化历史积极兴建水文化展览馆、水族馆等新的水文化设施;积极开发沿江公园、滨水广场,修建亲水建筑、亲水设施和艺术小品等,让亲水建筑成为城市的标志之一。所有这些举措都是将水文化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完美体现,对城市及城市水文化的良好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再如长江荆江大堤,在保护荆州、沙市等城市的同时,也成为这些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利用城市防洪大堤和退让缓冲地带形成层次丰富、错落有序的立体空间景观,完成从江面向城市空间过渡和渗透,满足市民亲水的需求。武汉的汉口江滩,通过防洪工程的加强,滨水景观的营造,使之在洪水季节能够有效防洪,平日则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处;昔日凌乱不堪、常遭洪水侵袭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武汉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5]! 上海市的城皇庙是一处历史悠久、令人留连的商旅好去处,如鲫的游人在蜿蜒的桥上漫步,既可观水、观鱼、观莲,又可购物,悠游其中。 上海目前又正在启动一项以“水”为核心将古城朱家角建设成为休闲度和生态居住的文化旅游项目。 位于淀山湖畔、具有千年历史及深厚水文化底蕴的朱家角镇,经过对水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定会将上海的历史水文化以及千百年来水乡的特色风貌、生态环境、人水和谐的样板展现在游人眼前。与此同时,上海水务局也提出了“开发浦江带动景观水系”的构想,其核心内容是呼应黄浦江、苏州河综合开发,市区突出亲水和水文化,郊区突现自然和生态,打造集景观、休闲、游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水系。 广州的荔湾湖、泮塘及五六十年代以后人工修建的东湖、流花湖、越秀湖、南湖、鹿湖、云台花园等亲水景点,湖面虽不太大,但各项设施齐备,均是水与文化结合的体现,是休闲、的好去处,颇受居民和游客青睐。 上述亲水景观在全国仍有许多,它们对挖掘城市文化和水文化的内涵,提升城市整体品味,调整旅游业发展布局,塑造国际大都市形象,无不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工湿地的发展,在城市水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都市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于1998年初建成,活水公园是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过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展示了国际先进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工艺和成都人悠久的治水传统及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城市水文化发展的较高意识体现。该活水公园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受污染的无生机的“死水”,经过塘床系统中的各级湿地单元与各种高、低等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后,变成生机勃勃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水”,反映了活水公园的真实内涵[6]。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和较强的观赏性,与大都市风景园林建设相融合,成为集观赏、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是水文化发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较高层次的应用。而且,对充分利用和节约淡水还有着更深层的意义。因此,成都市活水公园项目于1998年获得第十二届国际“优秀水岸奖”的最高奖以及由国际环境设计研究协会与美国《地城》杂志授予的“环境设计奖”[7]。 4 结语 城市与水文化息息相关,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水文化氛围,除了水利工作者需学习相关水利史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努力使城市与水文化的结合尽量做到尽善尽美,以下几点可供各有关部门参考。 a)各大、中、小城市应结合城市自身的规模、所处的自然条件、经济能力、技术水平,量力而为; b)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水利、艺术、建筑行业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对城市水利工程进行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使其达到既有水文化的底蕴,又不危及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c)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要通过广泛宣传来提高群众爱护水、节约用水的意识,各地环保部门应履行职责,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对违法行为初(轻)犯者教育为主,屡(重)犯者从严惩罚,这样,才能做到水为人类服务,人类要呵护水、珍惜水,实现人水和谐相处。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有哪些

电话、电梯、胶片、收割机……历史上许多技术发明,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走入现实生活,最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百年间,积聚智慧的世界博览会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时尚风向标。

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上,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始终,节能、环保、循环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应用得到集中展示。我们关注低碳经济下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我们猜想这些技术有没有可能像电话、电梯一样,从世博会走向现实生活?我们拭目以待。

持续184天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下简称上海世博会)即将在5月1日盛大开幕。在“绿色、低碳”的大背景下,本届上海世博会将通过一系列的低碳设计、低碳建设、低碳运营,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践行“低碳世博”的口号。届时,参观者将在面积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内体验到无处不在的低碳理念,同时也将感受低碳技术带来的美好绿色生活。

“借光”规模最大

太阳能应用树立样板工程

如何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率,充分发挥新能源的优势和潜力,已成为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此次世博会主办方和参展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得到了大量应用。

据了解,在目前我国所有类似项目中,上海世博会设计应用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光伏建筑一体化规模最大、技术最多,这也是世博历史上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最大规模应用。在整个世博园区,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等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等设施,发电能力总计达5兆瓦。其中,主题馆屋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为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而按上海市目前标准的光照条件来计算,仅主题馆和中国馆就可年均利用其光伏组件发电284万度,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10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500吨、二氧化硫约84吨、氮氧化物84吨、烟尘762吨。

除了用于发电,太阳能还被充分应用到世博会的景观设计和公共设施建设的细节中。在园区内,形态各异的太阳能景观灯、太阳能指示牌、太阳能喷泉和动态景观等随处可见;而既能避雨又能发电的太阳能长廊、太阳能停车场和充电站、太阳能分类垃圾桶等也都将集体亮相,让游客随时随地体验到太阳能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低温热水发电的专利技术此次也投入了实际运用。运用这一技术的上海企业联合馆在屋顶上布置了220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屏,与许多世博展馆使用的光伏电板不同的是,集热屏上布满了充满水的管道,在吸收太阳能的情况下,管道内可以产生95℃的热水。据了解,这样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在夜晚仍然可以利用水的余温工作,借助低温热水发电新技术,输出电功率超过200千瓦以上,电能可以提供建筑展览和日常用电需要。低温热水发电的意义在于,以前150℃以下的工业热水被当作冷却水浪费掉,这一新技术的投入运用,将使大量能源得到再利用。

从世博开出新能源车

新能源动力汽车目前已在上海进入商业化运营

急速增长的机动车在带给我们出行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污染。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出行不仅成为公众的热议话题,也成为时下业界研发的重要方向。而本届上海世博会在园区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上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研发的成果,大力用清洁能源技术,努力实现园区零排放、周围低排放的低碳公共交通目标。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将有超过1000辆的新能源汽车参与世博公交服务。其中,园区内的公共交通系统将通过使用300辆纯电动汽车、超级电容汽车、200辆燃油电池车,使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而包括500辆国Ⅳ混合动力车在内的低排放车将帮助实现园区周边低排放。以每部电动车日均行使200公里/传统车油耗百公里40升计算,120辆纯电动车和36辆超级电容车每天可节约燃油12480升,世博会184天累计可节约230万升燃油。

而一大批先进的高端技术也将首次被应用在世博电动车上。如使用寿命是普通电池两倍,续行里程超长的晶胶电池,在一次充电结束后,续行里程可达100公里以上。此外,已正式投入运营的100辆油电混合动力车则用独立的电机——镍氢电池组动力系统,配合高效节能智能发动机,在保证充沛动力和性能的前提下,不仅可达到节油15%以上的效果,同时排放也可降低15%以上。

本届世博会期间,参观者还将有机会看到一款新奇的“叶子车”。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将向游客展示的这种负排放概念车,提前向大家展示2030年城市低碳交通前景。据了解,这款车通过设置在车顶的“大叶子”,运用光电转换、风电转换、二氧化碳吸附和转换技术,把能源消耗和能源制造有机结合在一起。“叶子”独特的二氧化碳吸附技术,不但能够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动能,更能将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通过激光发生器转化为电能为车内照明,或转化为车内空调制冷剂,从而实现汽车负排放。

据了解,新能源动力汽车不仅仅是在世博园内运用,目前已在上海进入商业化运营。纯电动汽车、超级电容汽车、燃油电池客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还在30多条公交路线上投入使用,而使用天然气的公交车已有80辆左右,极大地带动了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运用。

水可储能,也可洁净

合金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助力雨水处理回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的循环利用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它将成为缓解城市水短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此次上海世博会将展示在雨水收集、水循环和水处理技术上的先进经验,为城市水利用和管理提供一个样本。

世博园区从源头环节就体现了节水和回收利用的需求。一方面用了大量节水设施,包括节水型卫生洁具、节水型绿化灌溉设施等。另一方面,园区内大量用的透水地面,可以有效减少外排至城市雨水管网的径流量和径流污染。而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主题馆、中国馆等四大永久场馆和世博轴,都将建设屋面雨水利用系统,雨污水的收集处理率可达到100%,预计可节约自来水100多万立方米。其中,城市未来馆的生活用水和雨水回收项目,规模为120吨/天,用了世界先进的合金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年处理量将达4万多吨,处理后的中水全部用于冲厕和绿化。

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等分散式能源利用装置则是考虑到临近黄浦江的优势。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工程、演艺中心、世博中心、城市最佳实践区等都将用这些设备,在夏季将建筑物中的热量转移到水源中,而在冬季则从水源中获取能量。通过利用江水源和地源系统,在冬季预计可节约能源费用30%左右,在夏季,则使制冷效率提高7%,从而使得整个世博园区内的空调运行费用降低20%。

来自四川成都的活水公园案例馆则将目光瞄准了目前业界广泛关注的湿地治污技术,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在活水公园内的广场地下有一个厌氧处理沉淀池,收集社区和公共空间的雨污水并进行初步处理。随后,通过高坡的自然落差,被初步处理过的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生物净化系统。那里有鱼鳞一般的植物床和养鱼塘,污水通过植物、鱼类的吸收转化,达到净化目的。最后再经臭氧氧化塔进行消毒处理后经由卵石铺地的小溪流入亲水空间。

建筑材料要可再生、可回收

外层膜结构可以制作环保袋

我国建筑业碳排放量几乎占了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专家预计,至2020年,建筑能耗也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潜力巨大。此次上海世博会,各展馆对低碳建筑的理念和实践就做了一次集中展示。按照世博会的惯例,各国家馆均为临时建筑,因此在场馆设计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用可循环利用、可再生材料建造,同时考虑废弃物的处理处置。

德国馆用了神奇膜建展馆,展后变身再利用。据介绍,整个展馆使用了1.2万平方米的薄膜,覆盖展馆顶部及四周,用来遮阳隔热。这种特殊材料制成的膜,展览结束后可以经过技术处理后制成遮光板、特殊遮阳伞,甚至是购物袋等产品。而韩国企业联合馆建筑的外立面也用了可再利用的合成树脂膜材料,世博会后将被“剥下”,做成环保袋,放在超市供市民领取。

不仅表面材料要可以回收利用,建筑本身也要可以灵活拆分,从而实现回收再利用。挪威馆就被设计成15棵可以独立形成结构的“树”,作为一个可以拆分的建筑,以便世博会结束后回收再利用。这一理念在北京馆的建设过程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北京馆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用全面焊接的方式,而是用“螺栓+点焊”的技术,确保将来对建筑材料的完整拆分和利用。世博会结束后,北京馆的所有钢梁、LED屏幕将实现百分之百的回收利用。

节能建材、太阳能、清洁能源汽车、雨污水回收利用等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了重视和应用。但相关专家表示,因为世博会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有限,所以在短期内集中宣传低碳理念和展示低碳技术的效果也是有限的。世博会的低碳效应,应当着眼于长期的发展,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政策试点、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为上海乃至更大范围的发展方式转型打下良好基础,为长远的低碳发展注入强大的后劲。

成都活水公园介绍

城市最佳实践区:美好城市 幸福生活

世博会历史上一直以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参展主体,而上海世博会将邀请全球范围内30个具有最佳实践案例的城市独立参展,打造“城市最佳实践区”,这将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一个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若干功能的综合街区,将展示已经实施的能对未来城市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成功案例,让参观者能提前领略未来城市的美好生活方式。

城市最佳实践区成都案例

案例名称:成都活水公园

地理位置: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模拟街区内

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

案例关键词:活水

案例原型:

四川省成都市的活水公园,是中国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景观公园,坐落于成都市的护城河府河畔。

活水公园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包括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模拟自然森林群落、环境教育中心等设施,向人们演示了被污染的水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过程。

活水公园将现代意识、东方智慧和中国园林技术巧妙融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生态意义。在植物配置、景观处理和造园材料选择上,妙趣天成,是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一个完整而又生动的例子。

案例看点:

有效收集雨水、污水,通过生物自洁功能,进行水处理和循环利用,诠释活水文化,启迪人们珍惜水。

在上海世博会中,有望加入活水文化展示、废旧材料和环保材料在造园中的应用、地方文化和造园艺术的有机结合等内容,对案例原型进行新的发展和提升。

活水公园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位于中国四川成都,占地24000多平方米。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

从19年春天活水公园破土动工,到工程初步完成,投资达3000万元人民币。成都活水园,占地24000多平方米,坐落于成都市中心府南河畔,是一个具国际知名度的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园中庞大的水处理工程,大大改善了府南河的水质,也因此让市民亲眼目睹水由污变清的自然进程并为之骄傲。每天有200立方水从河中抽出除去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后再回到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