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西和县_陇南西和县大桥镇
1.西和县旅游景点
2.甘肃陇南西和县被称为什么?
3.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籍贯是什么
4.西和县属于哪个市?
5.西和县是怎么来的?是从礼县分离出去的吗?
6.甘肃西和历史
7.甘肃陇南西和县被称为?
甘肃陇南西和县被称为千年药乡。
西和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因古西和州而得县名。西汉时于洛峪(今洛峪镇)置武都郡,两晋时为仇池国,北魏于洛峪置南秦州,西魏时改称成州,后经多次变革,南宋时改岷州为西和州,明洪武年间西和州降州为县。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西和县素有“宝贝的复新地带”之称,自然主要有以锑矿、铅锌矿为代表的矿产和以半夏、花椒为代表的植物。先后被评为“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有晚霞湖、仇池山、伏羲崖等旅游景点。
据《元一统志》,因宋、金讲和而命名为和县。又因与安徽的和县重名,故加西字。
根据宁家庄遗址考古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西和已有人类生活。宁家庄遗址也是陇南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属仰韶文化范畴。
先秦时期,西和县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动区域,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所辖,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县境南部为氐羌所居。
西和县境内有亚热带、温带、寒带树木1000多种。截止2008年,西和县森林覆盖率41%,面积为1100万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洋芋、荞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白云豆、胡麻、菜籽等,中药材以半夏、红芪、党参、大黄、当归、柴胡、西贝母为主的约1000多种,种植面积5.4万亩;薇菜、蕨菜、木笼头等食用药用菌和山珍野菜100多种。
西和县旅游景点
西和县仇池山羊马城在哪儿
西和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古西和州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区、康县,西与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接礼县、天水秦州区。面积1861平方公里,人43.4017万人(2011年),辖9镇11乡,384个村委会,10个社区居委会。西和县素有“宝贝的复新地带”之称。先后年被评为“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物产有半夏、西和麻纸、花椒等。有仇池山、伏羲崖、晚霞湖等旅游景点。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属梁峁沟壑区,地表起伏平缓,土质肥沃,东南属岭南山林区,峰峦叠障,山岭陡峻。境内平均海拔1692米。
陇南旅游景区有哪些?
陇南旅游景区有:
1、阳坝亚热带生态旅游风景区:
阳坝亚热带生态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城南的阳坝镇,距县城84公里,境内群山皆绿,林木茂盛,环境优美。其中的梅园沟、红豆谷、清河原始森林更是景区之精华。
步入其中竹林密布,流水淙淙,茶园碧绿,棕榈当风,倍感空气清新,荡气回肠,阵阵幽香,让人流连往返,素有“甘肃西双版纳”之美誉。
2、文县天池:
文县天池,又称洋汤天池古称“天魏湫”,因湫在天魏山上而得名,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长江支流嘉陵江支流白龙江支流洋汤河上游。
水域面积0.88平方千米,最大水深75米,平均水深29.3米,蓄水量2578万立方米,湖面海拔1728米。天池形如葫芦,九曲十八弯,是国内有名的高山湖泊。
3、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地处国道212线的交通要道上,南距县城35公里,北距岷县县城35公里,西距迭部腊子口70公里。
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经过哈达铺。哈达铺位于岷山脚下,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二、三方面军突破国民党派的围追堵截,直插哈达铺,在这里制定了挥师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决策,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官鹅沟:
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郊,由官珠沟、鹅_沟、木隆沟、庙沟等景区组成,总面积4.2万公顷。2003年被确立为国家森林公园,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被确立为国家地质公园。
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集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天象景观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湖泊如珠、峡谷如线、瀑布如织,动植物分布多样,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奇特。
5、万象洞:
万象洞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杨庞村的半山腰,距市区10公里。该洞已有2.5亿至3亿年的历史,是中国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处规模宏大,艺术价值高,既具北国之雄奇,又有南国之灵秀的岩溶地貌。景区已开发的11个景区,有120多个较大景观,依形象排为月宫、天宫、龙宫三大洞天。
百度百科—阳坝亚热带生态旅游风景区
百度百科—文县天池
百度百科—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百度百科—官鹅沟
百度百科—万象洞
西和县海拔最高的山
有凤凰山、仇池山,岷郡山。
西和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因古西和州而得县名。西汉时于洛峪(今洛峪镇)置武都郡,两晋时为仇池国,北魏于洛峪置南秦州,西魏时改称成州,后经多次变革,南宋时改岷州为西和州,明洪武年间西和州降州为县。
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西和县素有“宝贝的复新地带”之称,花椒为代表的植物。先后被评为“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有晚霞湖、仇池山、伏羲崖等旅游景点。
植物: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洋芋、荞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白云豆、胡麻、菜籽等,中药材以半夏、红芪、党参、大黄、当归、柴胡、西贝母为主的约1000多种,种植面积5.4万亩;薇菜、蕨菜、木笼头等食用药用菌和山珍野菜100多种。
西和的特产是什么?
土特产品有洋芋、花椒、苹果、核桃、黄芪、半夏、党参等。加工业产品有亚麻、粉条、粉丝等,编织业产品主要有草编工艺品、背篓、筛子、竹席等。手工艺品有泥塑、根雕及剪纸、刺绣等。
旅游景点:有仇池胜境,绚丽别致的自然景观十分诱人,我国唐代诗人杜甫在此著有很多诗篇;有“圭峰秋月”之称的云华山;有“塔山烟云”之称的塔子山;有“峰腰石龛”之称的八佛崖;有“九眼鼎沸”之称的九眼泉;新建旅游景点:晚霞湖(晚家峡水库),湖光山色,景色宜人。
西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城南50公里处,地处大桥乡南部,海拔1793米,相对高度791米,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下,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汇入西汉水,二水汇流山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胜地。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神话传说中刑首的地方,氐人的发祥地,仇池国的故土。海内有89部点击文献有对仇池山的记载。
晚霞湖
晚霞湖位于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姜席镇境内。为陇南市十大重点旅游景点之一,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流域、漾水河支流的姜席河下游。水即郦道元《水经注·漾水》所称的建安水。该水库是目前陇东南地区最大的水库。2008年,晚霞湖水利风景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4年,新增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伏羲崖
伏羲崖为仇池山之最高峰,相传此为伏羲诞生之处。原建有伏羲庙,崖下有一线天桥及北天门、狂猴洞等景点。2003年新建伏羲庙。
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西和县城北部25公里处的长道镇大柳河畔。其山上有一株百年梧桐,枝繁叶茂,虬枝婆娑,相传曾有凤凰栖落此树,又因此山势奇特,远观似凤,故名为凤凰山。
云华山
云华山位于西和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稍峪乡境内,与塔子山相连接,海拔2100米。因其山形如圭,旧称圭峰。因云华山为塔子山(古称鸡头峰)侧峰,传说是秦始皇祭奠先祖的地方。
甘肃陇南西和县被称为什么?
被称为千年药乡。
陇南市西和县是“中国的半夏之乡”,全国市场近70%的半夏就来自这里。2019年,西和县半夏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亩,年产量超过了6000多吨,产值6亿余元,将半夏加工成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饮片等产品面向全国销售,延长了半夏产业链条,降低了半夏的市场风险。这里素有“千年药乡”的美称。
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西和县素有“宝贝的复新地带”之称,自然主要有以锑矿、铅锌矿为代表的矿产和以半夏、花椒为代表的植物。先后被评为“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有晚霞湖、仇池山、伏羲崖等旅游景点。
甘肃陇南西和县被称为什么?
西和县旅游景点有陇南香山、晚霞湖、仇池山、岷郡山、白雀寺等。
1、陇南香山
香山位于西和县南部与礼县交界处,主峰海拔2532米,为县内第二高峰。南与武都区接壤,横贯东西,其地势东缓西陡,郁郁葱葱,绵延60余公里。登香山,极目四眺,群山朝拱,云海茫茫。西汉水自山脚悄然飞过,在云雾缭绕的半山腰中,上寺、中寺、下寺三座寺院,被错落有致,依次排列在万绿丛中。
2、晚霞湖
晚霞湖晚霞湖位于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姜席镇境内。为陇南市十大重点旅游景点之一,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流域、漾水河支流的姜席河下游。水即郦道元《水经注·漾水》所称的建安水。晚霞湖水库库容为1035万立方米,水域面积1800多亩。
3、仇池山
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城南50公里处,地处大桥乡南部,海拔1793米,相对高度791米,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下,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汇入西汉水,二水汇流山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胜地。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神话传说中刑-首的地方,氐人的发祥地,仇池国的故土。
4、岷郡山
岷郡山坐落在西和县城南1.5公里处,俗称“萨爷殿”,是陇南乃至全省闻名的道教宫观。漾水河与赵五河交汇山前,向北而涌流。苍茫之中,一峰独秀,绿阴森森,萨祠雄踞于山头。岷郡山原名独头岭,南宋绍兴年间改称岷郡山。
5、白雀寺
白雀寺坐落在离西和县城区2公里的西峪乡观音村四台山山岗,寺院依山势而建,左护崆峒,右绕隍城,遥对观山,姜席河与南柳河在寺前交汇而成的白水河从寺脚蜿蜒东去。这里冬有松柏露翠,夏有绿槐吐香。白雀寺巍然立于山岗,居高俯瞰白水河两岸。占地13936平方米,约20.6亩,依古制建有四大院八小院共十二院,该寺现在为西和县佛教协在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香山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籍贯是什么
被称为千年药乡。
陇南市西和县是“中国的半夏之乡”,全国市场近70%的半夏就来自这里。2019年,西和县半夏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亩,年产量超过了6000多吨,产值6亿余元,将半夏加工成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饮片等产品面向全国销售,延长了半夏产业链条,降低了半夏的市场风险。这里素有“千年药乡”的美称。
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西和县素有“宝贝的复新地带”之称,自然主要有以锑矿、铅锌矿为代表的矿产和以半夏、花椒为代表的植物。先后被评为“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有晚霞湖、仇池山、伏羲崖等旅游景点。
西和县属于哪个市?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籍贯是陇南市。
西和县是甘肃省陇南市下辖的一个县,因此西和县的籍贯就是陇南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籍贯”一词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出生地或祖籍地,而不是一个地方的行政隶属关系。因此,如果要问西和县所属的行政区域,应该使用“所在地”、“归属地”等词语。
对于类似问题的解答,需要注意准确理解问题,了解相关地理和行政知识,避免因为理解偏差而给出错误的答案。同时,需要注意回答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在回答中加入无关信息或冗长的描述。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陇南市西和县的信息,可以查看相关官方网站或咨询当地部门。
西和县是怎么来的?是从礼县分离出去的吗?
西和县属于陇南市。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地处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辖16镇4乡、38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截止2020年6月,总人口44.2万人。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万亩。境内平均海拔1692米。
历史沿革
西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生息、繁衍。秦代属西县、武都县、上禄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置武都郡。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改隶岷州。
公元1142年,宋金议和,金人以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讳,乃改岷州为和州;又以淮西原有和州,故加西字为西和州,以别于淮西之和州;清康熙七年(1668年)直隶巩昌府;民国初改巩昌阶道为陇南道,辖西和等县,旋改渭州道,治天水。
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制,西和属天水专区;建国后,1949年划归武都专区;1956年又归属天水专区;1985年划归陇南地区(今陇南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西和县
甘肃西和历史
在礼县有一种说法:西和以前是我们礼县的!同样,在西和也有一种说法:礼县以前是我们西和的。
这两种说法听着可笑,但却都有一定的道理。
西和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因古西和州而得县名。西汉时于洛峪(今洛峪镇)置武都郡,两晋时为仇池国,北魏于洛峪置南秦州,西魏时改称成州,后经多次变革,南宋时改岷州为西和州,明洪武年间西和州降州为县。如今的西和县下辖16镇、4乡,幅员面积1861平方公里,总人口43.7633万人。
唐宋时期,礼县和西和都归岷州管辖,而长道县便是此时设置,但长道县治所为“李店”也就是礼县。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于长道县白石镇(今西和县城北部)。1142年,宋金议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的名讳,遂将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为和州。后因淮西已有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将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区别,故名西和州。此后政局域界历经变迁,但西和之名仍沿用。
如果以现在的县名来看,西和县要早于礼县,但这也不意味着礼县以前就是归西和管辖。
下面我们看看礼县的 历史 发展。
秦:礼县属陇西郡之 西县 。
两汉:其地分属 西县 、 武都县 。
三国:仍为 武都 、 西县 辖地。
西晋:西县改始昌,属 天水郡 。
东晋:礼县大部分地属 秦州仇池郡
南北朝:北魏置 汉阳郡 ,治所在兰仓(今礼县石桥镇汉阳村);西魏改汉阳郡为汉阳县,属 长道郡 。
唐朝:时礼县地分属 长道 ( 县治李店 )、大潭二县。
宋仍之。
元朝:代设李店 文州 军民元帅府,后因“李”字凡俗,借文雅的同音“礼”字代替,初隶王相府,后属 吐蕃宣慰司 。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礼店千户所,属岷州卫,十五年改属秦州卫。成化九年,始置礼县,设县城于所城西(今礼县城穿城门以东为所城),领于秦州而属 巩昌府 。
清朝:顺治十六年裁卫所,将巩昌卫文县所、西固所十百户并归礼县。雍正七年改秦州直隶 兰州布政司 ,礼县仍为所属
由此可见,“礼县以前是西和的”这样的说法明显不符合 历史 。同样,“西和以前是礼县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为什么是“不准确”而不是“错误”呢?
其一,古今礼县西和地域不同,在 历史 上,西和有些地方属于礼县,礼县有些地方属于西和,如“长道”一直以来就是礼县西和的枢纽,如今归西和。如今在 历史 上属于礼县的地方划分到了西和,一些 历史 上属于西和的地方划分到了礼县,由此便得出结论说:西和以前是礼县的或者礼县以前是西和的,这样的说法明显不准确。如果这样的说法成立,那么西亚和欧洲多少地方应该是属于中国的?毕竟我们的成吉思汗大王占领了那些地方啊!
其二,礼县西和合并的原因。1958年8月13日,甘肃省决定:撤销玉门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玉门市。二、撤销西和县、礼县,将两县的行政区域合并设立西礼县。三、撤销徽县、成县,将两县的行政区域合并设立徽成县。
礼县西和合并后称作“西礼县”,虽然西和的“西”在前面,但县在礼县,由于种种原因,合并仅3年便撤销该县。但就是因为治所在礼县,所以很多人认为西和就是从礼县划分出去的,其实没合并之前西和已经有了它完整的一套体系。
正是因为治所在礼县,所以很多礼县人认为西和是礼县的。而因为“西和州”,很多西和人又认为礼县是西和的。作为一名礼县人,我不认同西和是礼县的,当然,我更反对西和人认为礼县是西和的说法。
回归本题:西和怎么来的?
西汉时,在今西和南部的洛峪乡设置了武都郡,包括了很多礼县地区和今武都康县成县等县的地方。但在北部,西和大部分地区跟礼县一样归西县管辖。
隋唐时期,北部置长道县,属秦州,南部先后置上禄、汉禄县,属成州(今成县)。
北宋,置长道县,并改为岷州所辖。
南宋时期,因南宋懦弱,岷州迁移,“和州”出现,又因安徽已经有了和州,所以就在迁移后的和州前面加上“西”字,故称“西和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州为县,移治于今城,“西和县”第一次出现在 历史 上。
因此西和便是这样来的。
如今,西和县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陇南市某些方面甚者走在了武都前面。重视本地文化,也是西和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乞巧节。现在一提起乞巧节大家马上想到西和乞巧节,然而乞巧节和“巧娘娘”是发源于礼县盐官、祁山、永兴和西和长道的民俗。
前几天,西和某人讲“八盘梨”申请为了西和地理标志。然而八盘梨是从永兴开始种植起来,从而走向陇南大地的一种水果。所以有人就说:再过两年,“西和热面皮”、“西和秦文化”、“西和春倌”都要问世了。
说实话,我知道“申请”和“申遗”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和发展这项项目,所以并不是说西和人将八盘梨申请为西和地理标志之后我们礼县就不能卖八盘梨了,而是西和人为了保护八盘梨。
虽然我知道申请为地理标志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八盘梨,但看到新闻也着实不爽。
甘肃陇南西和县被称为?
1.西和县的历史文化
乞巧文化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西和“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西和县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七仙女。据考证《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织女的传说同周人始祖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传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反映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随着西和礼县交界处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说明秦人发祥于西、礼二县一带,因此“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
西和乞巧节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西和乞巧节启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期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于2014年8月1日在北京举办。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 中国甘肃网8月15日讯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 日前,全国新一轮重点镇名单公布,西和县的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三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据了解,入选全国重点镇的条件包括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大、服务功能较完善、规划管理水平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6项。入选的重点镇将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获得扶持。同时,国家有关部委还将建立全国重点镇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和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发展
2.西和县的历史文化
乞巧文化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
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西和“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
西和县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七仙女。
据考证《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
织女的传说同周人始祖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传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反映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随着西和礼县交界处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说明秦人发祥于西、礼二县一带,因此“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
西和乞巧节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西和乞巧节启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期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于2014年8月1日在北京举办。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
中国甘肃网8月15日讯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 日前,全国新一轮重点镇名单公布,西和县的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三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据了解,入选全国重点镇的条件包括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大、服务功能较完善、规划管理水平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6项。
入选的重点镇将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获得扶持。同时,国家有关部委还将建立全国重点镇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和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发展 。
3.西和县的历史沿革先秦时期,县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动区域,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所辖,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县境南部为氐羌所居。
秦汉时期,北部为西县所辖,南部为武都郡所辖。 魏晋南北朝时,以仇池山为中心建立地方割据“仇池国”,前后达358年。
隋唐时期,北部置长道县,属秦州,南部先后置上禄、汉禄县,属成州。 北宋,置长道县,并改为岷州所辖。
南宋,关陇一带为宋金鏖战的前沿。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于长道县白石镇(今县城北部)。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金议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的名讳,遂将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为和州。后因淮西已有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将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区别,故名西和州。
此后政局域界历经变迁,但西和之名仍沿用。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改州为县,移治于今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因战祸移治上城(西峪乡上坪村)。
清,康熙七年(公元1648年)直隶巩昌府,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扩建南城,又移治今城。中华民国,改巩昌阶道为陇南道,辖西和等县,旋改渭州道,治天水;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西和属天水专区。
解放前,西和、礼县部分地区先后交错划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和先属武都专区,1956年改属天水专区。
1958年9月,西和、礼县合并为西礼县。1961年恢复原西和建制。
1985年改属陇南地区,即今陇南市。 。
4.西和卢水历史1.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峪乡卢水村
卢水村是西和县一个自然村,边上有小杜村,上坪村,民风淳朴,英才辈出,交通便利
村内企业:饲料加工厂,建筑材料厂,印刷厂
主要农产品:绿苹果,南美梨,梨子,哈密瓜,青椒
村内:铁钒土,钛铁矿,铜,辉铜矿,钛铁
村里单位:卢水村粮站,卢水村中学,卢水村广播站,卢水村信用社
卢水村距县城10多公里,全村315户1664人。近年来,该村依托地理优势,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突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培养和壮大特色产业。
几年来,卢水村洋芋、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全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5%,农民人均从三大支柱产业中获得收入155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5%。同时,把实施“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作为突破口,高起点谋划,多举措实施。今年村上争取到农村能源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一池三改”模式310户,项目户一次性完成沼气池、改圈、改厕和改厨建设,不但彻底改变了以往“畜禽满村跑、污水遍地流、柴草乱堆放”的现象,而且还有效缓解了农村能源紧缺,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此基础上,县乡还积极扶持发展了集雨节灌水窖、日光节能温室和小果园、菜园建设。
卢水村是西和县远近闻名的洋芋精粉淀加工和粉条生产村。全村有84%的农户经营洋芋精淀粉加工和粉条生产业。全村年加工洋芋14500吨,产值800万元;销售精淀粉725吨,产值253万元;生产粉条1160吨,产值522万元。洋芋深加工已成为村上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5.甘萧省礼县历史礼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面积4299.92平方公里。
夏,为《禹贡》之雍州地。夏禹治水,于蟠冢山疏导漾水(西汉水)。
商,仍为雍州地。[
西周,礼县为西垂(亦称西犬丘)。公元前909—895年,周孝王封秦大骆子非子为附庸,建邑秦亭(今张家川县境),号曰秦嬴。又以大骆妻申侯女所生子成为大骆适嗣,居西犬丘(今礼县永兴乡一带)。
东周,秦襄公七年(前771),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周幽王于骊山下。秦襄公领兵救周,后周平王东徙洛邑,襄公拥兵护送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今陕西岐山县)以西地,秦始有国,都西垂宫(今礼县永兴乡一带)。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
秦,礼县属陇西郡之西县。
两汉,其地分属西县、武都县。
三国,仍为武都、西县辖地。
西晋,西县改始昌,属天水郡。
东晋,礼县大部分地属秦州仇池郡。
南北朝,北魏置汉阳郡,治所在兰仓(今汉阳);西魏改汉阳郡为汉阳县,属长道郡。
唐朝,时其地分属长道、大潭二县。
宋仍之。
元朝,代设礼店文州军民元帅府,初隶王相府,后属吐蕃宣慰司。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礼店千户所,属岷州卫,十五年改属秦州卫。成化九年,始置礼县,设县城于所城西(今礼县城穿城门以东为所城),领于秦州而属巩昌府。
清朝,顺治十六年裁卫所,将巩昌卫文县所、西固所十百户并归礼县。雍正七年改秦州直隶兰州布政司,礼县仍为所属。
中华民国,初属渭川道所辖。一九三六年,成立甘肃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礼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8月礼县解放。成立礼县人民 *** ,属武都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所辖。
1955年划归天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8年8月,西和与礼县合并,改称西礼县,县人民委员会设在礼县城。
1962年礼县、西和两县分置。
1985年7月礼县划归武都,原武都专区改名陇南行署。
2004年陇南撤地设市,礼县仍为所属。
6.西和人民的平均人口是多少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全县辖6镇14乡,384个村委会,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耕地60.45万亩,人均1.5亩,人口密度210人/平方公里。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属梁峁沟壑区,地表起伏平缓,土质肥沃,东南属岭南山林区,峰峦叠障,山岭陡峻。境内平均海拔1692米。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4℃,平均无霜期183天,平均日照期为1842小时 ,年均降水量为533毫米。有大小河流8条,年径流量12亿立方米,地下水约1亿立方米。西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县人民 *** 驻汉源镇,邮编:742100。代码:621225。区号:0939。拼音:Xihe Xian。[编辑本段]人口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6566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汉源镇 24353 长道镇 13150 大柳乡 13883 石堡乡 111 西峪乡 23047 苏合乡 17252 卢河乡 23136 兴隆乡 18495 稍峪乡 16822 马元乡 12471 晒经乡 4427 姜席乡 24593 赵五乡 12860 十里乡 25738 何坝乡 25569 河口乡 8795 洛峪乡 18653 喜集乡 7192 大桥乡 9108 蒿林乡 9165 太石河乡 5808 石峡乡 9214 六巷乡 7067 西高山乡 15153
2004年,撤销大柳、赵五、河口、喜集4乡。
甘肃陇南西和县被称为千年药乡。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西秦岭南侧,系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康县,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与礼县、天水秦州区接壤。面积为1861平方公里。
甘肃陇南西和县,素有“千年药乡”的美称,野生药材多达430多种,中药材种植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以西和县的半夏为例,很多都出口到日本和韩国,成为制作面膜的原料。
陇南西和县的植物
西和县境内有亚热带、温带、寒带树木1000多种。截止2008年,西和县森林覆盖率41%,面积为1100万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洋芋、荞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白云豆、胡麻、菜籽等。
中药材以半夏、红芪、党参、大黄、当归、柴胡、西贝母为主的约1000多种,种植面积5.4万亩;薇菜、蕨菜、木笼头等食用药用菌和山珍野菜10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