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望江楼公园在哪里_成都望江楼公园在哪里啊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成都望江楼公园在哪里”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1.成都望江楼公园位置在哪里
2.望江楼公园是成都十景之一吗
3.望江楼在哪里
成都望江楼公园位置在哪里
望江楼位于成都九眼桥锦江岸边,相传唐代女诗人薛涛曾在此汲取井水,手制诗签,留下了许多幽怨动人的诗句。明清两代先后在这里建起了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建筑。民国时辟为望江楼公园,成为市内著名的风景点。
望江楼公园
一进望江楼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茂盛的竹林,因薛涛一生爱竹,后人便在园中遍植各类佳竹,其中有不少为名品,如人面竹、弥勒竹、方竹、观音竹、鸡爪竹等,品种多达100余种。其中不乏海内珍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四季苍翠,情趣无穷,徜徉其间,使人俗念顿消。是成都观竹最佳处。
园内崇丽阁俗称“望江楼”,高达30余米,一度成为成都的象征。薛涛爱竹,公园也以竹为特色,品种多达100余种。其中不乏海内珍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四季苍翠,情趣无穷,徜徉其间,使人俗念顿消。
望江楼公园最宏丽的建筑是高39米的望江楼,又称崇丽阁,共4层,上两层平面为八角形,下两层为四方形。每层的屋脊、雀替都饰有精美的禽兽泥塑和人物雕刻。阁顶为鎏金宝顶,丽日之下,金光闪闪,耀眼夺目。设计巧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雄伟壮观。登楼远眺,高杰栉比,锦江,尽收眼底。此外,吟诗楼四面敞开,三叠相依;濯锦楼两层三间,状如舟船。一阁两楼与毗连的五云仙馆,构成极富四川风格的园林建筑群。
望江楼公园建于清光绪十五年,为纪念唐代寓居成都的女诗人薛涛而建,是成都的地标建筑之一。
园内最华美的0要数望江楼(原名“崇丽阁”);薛涛井是众多游客到此会探身一望的景点,但实非原井。还有薛涛纪念馆可深入了解其生平及作品。当然,也请勿扰了幽静角落里的薛涛墓。如果你喜欢寂静,满园的竹林会是最佳的陪伴。
用时参考
1-2小时
交通
乘3、18、31、68、77、82路公交至三官堂站下车步行约200米可达;或在武侯祠乘335路可直达
门票
门票免费,文物保护区门票20元
开放时间
6:00-21:00(文物区8:00-18:00)
景点位置
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300号九眼桥锦江南岸(近四川大学东门)
望江楼公园是成都十景之一吗
地址如下:
望江楼在成都东门外锦江南岸武侯区望江路300米左右。
成都望江楼公园又被称为竹子公园、锦城竹园,因为公园的地面大都被竹林覆盖。
望江楼在哪里
望江楼公园是成都的十景之一。“成都十景”是老成都的十处特色风景,成都市十大景:古堰流碧、祠堂柏森、青城叠翠、草堂喜雨、西岭晴雪、江楼修竹、文殊朝钟、天台夕晖、青羊花会、宝光普照。
成都十景是通过广泛发动社会公众踊跃参与、新闻媒体全程跟踪报道公开、透明地进行,通过“草根评选”的方式,深入挖掘并生动展示成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有的人文自然魅力。
望江楼,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43号,九眼桥东南1千米,府河西岸。望江楼建筑群以崇丽阁为主,取晋代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之意命名,传为明清两代为唐代女诗人薛涛(759一831年)旧居而著名,现存望江楼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
建筑布局
望江楼建筑群以崇丽阁为主,还有吟诗楼、浣笺亭、五云仙馆等,总称望江楼,建筑群布局自由,彼此呼应,步移景异。
崇丽阁秀美,全木结构,高30多米,四层,上两层为八角,下两层为四角,鎏金顶、黄屋脊、绿瓦朱柱,檐角高翘,取晋代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之意命名。
望江楼及其周边建筑群后辟为望江楼公园,全园面积188亩,分为文物保护区(39亩)和园林开放区(149亩),公园品种繁多的万竿幽篁修竹,享有竹的公园、锦城竹园的别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望江楼
望江楼公园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而先后在此建起来的,那么望江楼究竟在哪里呢?
望江楼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内,望江楼公园位于成都市东门外九眼桥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积176.5亩,主要建筑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
公园大部分地面被竹林覆盖,因薛涛一生爱竹,常以竹子的“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的美德来激励自己,后人便在园中遍植各类佳竹,遂成国内名竹荟萃之地,也被称为“竹子公园”或“锦城竹园”。
园内的竹子品种有150余种之多,不仅有四川产各类名竹,还引进有中国南方各省及日本、东南亚一带所产稀有竹子。主要品种有人面竹、佛肚竹、方竹、鸡爪竹、紫竹、绵竹、胡琴竹、麦竹、实心竹等。
望江楼于民国时期辟为望江楼公园,成为成都市内著名的景点。最能引发人们游兴的是品种繁多的万竿幽篁修竹,因此,享有竹的公园、锦城竹园的别称。
好了,关于“成都望江楼公园在哪里”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成都望江楼公园在哪里”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