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简介50字_三坊七巷简介
1.三坊七巷怎么来的
2.福州三坊七巷建于那一年
3.三坊七巷历史意义
4.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侧由北向南排列的十条巷的总称。这“三个广场”是:怡锦广场、文儒广场和光禄广场。“七条胡同”是:杨桥胡同、朗关胡同、安民胡同、黄翔胡同、钟楼胡同、共享胡同和鸡皮胡同
谁知五柳五孤松,却住在三坊七巷之间,是一整块的古民居。它建于明朝初年。历经百年历史的明清,大部分建筑仍保存完好。这个街区有许多名人故居和一个民俗博物馆。了解一个城市,不一定要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可以选择一条老街,慢慢走过。走过三坊七巷的同时,也在走近福州。来这里,主要是看这些建筑和名人故居。这里的房屋、门窗都是镂空雕刻,图案和装饰丰富,精美的台阶、门框、花架、柱子随处可见。区内基本都是窄巷子,白墙瓦房,黄木屋。小巷纵横交错,用石板铺成,有的是弯的,有的是直的,大同小异。每条巷子的入口处都有一座石牌坊。
从南后街牌楼进入后,首先会看到杨桥路,这是七条胡同最北的一条巷子。杨桥路上有林觉民、冰心故居,《我的故乡》描述的很生动。再往前走就是郎官巷,这里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此外,还有梅尔书店,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民俗博物馆。然后是塔巷和黄巷,在塔巷的南边。历代文人墨客在此居住,有一处小景叫小黄楼,郭白荫故居(天开园红木博物馆)也在此。三坊之首是易锦坊,钟芳16号是清代嘉庆进士郑鹏程的府邸,其中易锦坊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
再往前是安民巷,抗战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所在地。这座老房子被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儒坊是第二个作坊,是清代“民子”陈故居所在地。之后的宫廷弄堂里有钱有势的房子,结构精巧,光是室内的木雕和石雕构件,在今天就已经很惊人了。
之后,光禄广场是三个广场中的最后一个,光禄银泰是最有名的一个。除了看景点,这条古建筑步行街也在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星巴克和麦当劳与老字号‘永和鱼丸’、‘福州软蛋糕店’并肩而立。你还可以在街上吃福州的特色小吃肉燕(又名燕皮馄饨),或者在鱼丸店里吃鱼丸。鱼皮和猪肉馅特别好吃。
门票及开放时间
成人票价:96元起(24元省);
学生票价:60元起
免费政策:6周岁(含)以下或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费。现役军人(不含预备役)、离退休干部、残疾人和持有效证件的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福州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b优惠政策:6周岁(不含)至18周岁(含)未成年人、全日制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有效证件享受半价优惠。60周岁(含)至70周岁老年人凭老年证或有效证件享受半价优惠。8:30-17:00;
交通概况
公交线路:三坊七巷周边道路有近50条公交线路。你可以根据你需要去的地方选择乘车。
(1)南后街杨桥巷(路):乘坐5路、18路、22路、27路、55路、61路、66路、80路、128路在“双抛桥”站下车。
(2)光禄坊:乘坐16路、18路、27路、61路、109路、105路公交车到“省**公司”(白马路光禄坊入口)下车。
(3)公巷吉普巷(路):乘坐1、K1、8、11、20、66、76、77、80、101、117、121路公交车
三坊七巷怎么来的
20集电视剧《三坊七巷》是黄健中执导的一部力作,故事发生在民国年间的福州:宫巷开九洲西药房的罗家在一个时辰内先后生下两个儿子,大房太太生的大儿子脸上天生有许多麻点,家人怕他命相克父,大房太太叫下人将二房小妾柳玉娟生下的小儿调包当作自己的儿子,将大儿子抱给靠吹 洋号丸的穷人老麻仔当儿子。随后,柳玉娟被逐出罗家,投江自尽。 二十五年后,老麻仔已死,抱来的孩子叫麻仔,他继承父业,也是靠吹洋号丸谋生。麻仔长得丑陋但憨厚善良,捡茶女工珠珠喜欢他,但他却暗中喜欢上清唱堂未挂牌的朱艳霞。罗家大少爷罗梅生留学法国,回来后掌管家业,娶妻甘文君。甘文君在百货公司邂逅朱艳霞,两人互不知真实身份。甘文君误把朱艳霞当成一个爱画画的女学生带回家中做客。甘文君认定朱艳霞是好女子,劝丈夫纳妾,拿出私房钱替朱艳霞赎身。 恰逢淞沪抗战爆发,日军封锁东海,福州沦陷,日本人要抓罗梅生当伪商会会长,罗梅生偕妻出逃,忠心的麻仔留下替罗梅生寻找朱艳霞。国难之时,麻仔在朱艳霞支持下,打开“九洲药局”仓库,解救难民,两人在“八年危难”之中产生情感…
福州三坊七巷建于那一年
1、来历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2、基本简介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3、特色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福州市三坊七巷,作为中国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三坊七巷历史意义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形成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在这里重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人为主要居民的街区由此形成。
福州建城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也许是千年来偏安东南的缘故,自有一种慵懒闲适、宁静自守的性情。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
1.据已故的南后街原永嘉玻璃店老板洪一棠先生生前告诉我:南后街林觉民、谢冰心的故居,亦是林长民、林徽因父女俩的祖居,因为长民与觉民是同曾祖父的堂兄弟,他们的祖辈已在此处居住了几代人。
2.林则徐三女婿仓山区胪厦人郑葆中的玄孙女郑家纯女士曾告诉我:宫巷沈葆桢、林聪彝故居斜对面坐南朝北的老房子,是郑葆中的故居。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1.三坊七巷的意义及影响
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2.三坊七巷的意义及影响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3.三坊七巷的来历1、来历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2、基本简介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3、特色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福州市三坊七巷,作为中国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4.三坊七巷的来历三坊七巷,习惯上先讲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来看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的。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房”。然后隔一条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型结构的街区。三坊从北到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衣锦坊,是三坊里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时被河泽包围着,在它的巷北还留着大小两条“水流弯”的巷名。可惜到了宋代,水巷的景致已经消失,巷子里又出了人当大官,先是宋代陆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改地名为禄锦坊,后来明朝的王益祥当了更大的东江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为“衣锦坊”。
文儒坊,在原始状态在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当小山看不见,林荫也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为“儒林”。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
三坊之中,最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宋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首的程师孟为民办事。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路搭桥、民间口碑甚好。当时的巷内玉尺山旁有闽山保福寺,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在池边的摩崖上修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一方文化遗产。后来的作家郁达夫,也曾在光禄吟台旁刘家花厅居住。
七巷从北到南依次为:杨家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辟巷
七巷最北端的一条小巷,俗名叫杨家巷。真的大名叫“登后坊“。女作家冰心回忆她在福州的童年故居,就在南后街靠近杨家巷的古宅大院里。正月初一祖父发放的压岁钱,正月十五外婆送来的花灯与门口热闹灯市,以及家里用大水缸承接雨水泡茉莉花茶的习俗,都是三坊七巷常年风情的写照。
现在的郎官巷内,虽然窄而短,两侧的土墙和板墙居民却是一派古楼。
至于被叫做塔巷的巷子里,现在已经没有塔了。五代闽国之时,这里刚筑起小巷的时候,据说有过木质的佛塔和附属的寺院,后来消失在什么时候连记载也找不到了。
黄巷很古老,距今1600多年的晋朝永嘉年间,有一书香家族黄氏落户于此,故有了巷名的由来。到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挥师福州,据说格外尊重文化人,经过此地都是“灭矩而过”,从此,黄巷名声大振。
安民巷的名字,来自于古代此地是官方传统的张榜“安民”之地。
宫巷,里面的小学遗址上古代有过道观紫计宫,也叫“仙居巷”。
三坊七巷最南端的吉辟巷,名字来历最怪,据说是明朝进士郑性之苦读时,曾受到一屠夫再三欺凌、羞辱,等他衣锦还乡时,一怒之下杖毙了那屠夫,于是当年横行街市的恶少因为惧怕他而急避门户,所以此俗名为“急避巷”,后来因为郑的势力,而改成谐音的雅名“吉辟巷”。
有人说,这一带的渊源,始终是跟古代的士大夫官场文化紧密相连的,因此三坊七巷再雅,也是绝对世俗的。但我不明白官场文化就不是文化了吗?就都是世俗了吗?
也许对于这样一片古建筑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毕竟每个人都有抬头看星星的权利。但我始终认为三坊七巷绝对不是世俗的。它在今天的福州城市建设发展中,更应加以保护,保护原有的坊巷和建筑精华,还有那古树名木。
三坊七巷,相信你会和福州一起走下去的。
5.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给你些资料吧 福建省 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 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 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三坊七巷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衣锦坊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的,旧名通潮巷。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
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
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
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
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
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著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考》等。
林佶精诗文,著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
6.福州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 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三坊七巷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衣锦坊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的,旧名通潮巷。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
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
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
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光禄坊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
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
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著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考》等。
林佶精诗文,著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夫于亭杂录》、《午亭文编》非常有名,被称为“林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诗人、著名藏砚家黄任,琉球国册封使齐鲲、同榜兄弟两进士——刘齐衢和刘齐衔、博物学。
7.简述福州三坊七巷城市布局的由来及影响福州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亚热带,闽江下游,背山面海,山水相抱,环境优越,丰富,素有“福海宝地”之誉。作为陆地农业文化与海洋商业文化交汇点的福州不仅有山区、陆地的经济因素,更有着浓厚的海洋经济因素,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陆地农业文化具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而海洋商业文化更富有拼搏开拓的意识,两种文化并存且相互交融,呈现出总体文化态势上的既封闭又开放。
闽清县坂东镇是福州山区的一个具有典型陆地农业文化特征的古镇。闽清县在福州地区的西北部,群山连绵,素称山县。位于闽清县西南部的坂东镇,距福州市区七十多公里,四周群山环绕,中央形成宽6公里、长4公里的平坦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早在新石器时代,当地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唐末中原汉人带着中原的农业文化南迁至此,从而推动了坂东的开发,使其形成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内向、保守、封闭的文化体系。这种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的文化体系,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态势,并在当地浓厚的宗族观念中又得到强化和巩固。坂东是闽清第一大的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集镇,每年一度的“十八坂”传统墟市已有180多年历史。
福州城位于闽江的下游入海处,自古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和商埠。明清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福州海外的贸易,也使得民间的风尚习俗更具开拓进取的气息。在漫长的历史洗礼中,福州逐渐形成了以商业经济意识为核心的海洋文化。与重义轻利、礼教森严、内向保守的传统农业文化相比,海洋商业文化既有深厚的本土文化,又有外来的东西方文化,呈现迥然不同的文化特征,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如重利的价值观、冒险进取的拼搏精神和宽容的开放意识等。这种颇为强烈的海洋性格,在相当多领域已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桎梏,适应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福州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位于福州城区中心的“三坊七巷”传统街区始建于唐末,到了宋代,它已经开始成为福州官宦、富商、文人的聚居的“高尚住宅区”。清代,更是发展到了鼎盛,仅清朝一代便住有名人将近三十位。由于“三坊七巷”居住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注定了其民俗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繁杂、豪华、奢侈。作为其中心街区的南后街成为南街以外福州商业最繁荣的地方,清代还被人们称为“福州的琉璃厂”,足可见“三坊七巷”深厚的文化商贸内涵。
8.三坊七巷的开发历史主题展馆
用于展示三坊七巷文化价值的博物馆拟选地址现已基本确定,将开辟8个博物馆和3个展示区: 1.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博物馆,拟选址刘家大院。理由是刘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国领先的城市公共事业的先驱,又临近光禄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厅”。 2.福州艺术中心(闽都文化大观园),选址蓝建枢故居。理由这里紧贴光禄坊公园,对带动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参观都极为有利。 2009年国庆节起向游客开放。 3.当代漆艺博物馆,拟选址南后街中心地段的叶氏民居。理由是这里是福州百年老店与老行当和现代生活嫁接的中转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与演艺中心,拟选址郭柏荫故居。 5.戏剧戏曲演艺中心,拟选址水榭戏台。 6.茶文化世术馆和国宾级接待中心,拟选址林聪彝故居。 7.明清家具民俗博物馆,选址二梅书屋。2010年春节起向游客开放。 8.楹联博物馆拟选址梁章钜故居(梁章钜是福州先贤楹联学鼻祖)。 拟开辟的3个展示区为:“一个专项展示区”,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黄巷之间的展示区,主要展示闽台亲缘关系;“第一综合展示区”为黄巷至吉庇路之间的展示区,主要展示林氏价值的各种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综合展示区”即“三坊”中各展示点有机结合形成的展示区,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关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还将借助“一水一节点两街两片区”的结构,构建不同功能区。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滨水休闲风情带。“一节点”规划是拟将光禄坊的“光禄吟台”作为三坊七巷南节点。“两街”为南后街传统特色商业带和南街商业更新发展带,“两片区”规划是结合北入口,将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戏台部分作为旅游集中展示区。宫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将作为博物馆建筑集中区;文儒坊南北段两侧作为会馆片区,以创意和休闲为主。
名人: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
曾宗彦(1850—1912):“近代陆军之父”。
严复
林旭(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长民(1876—1925):“五四”运动引发者
林觉民 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冰心(1900—1999),人称“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陈矩孙(1913—1987):“一二·九”运动组织者。
王冷斋(1891—1960):“七七事变”见证者
陈宝琛
甘国宝
左宗棠
9.三坊七巷历史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
要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街区,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